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文化与生活 > 文化与社会 > 文化的作用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0 题号:6536719
材料一     包容博大的精神,天下大同的精神,时新的精神,以民为本的精神,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严于律己,修养不止的精神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古往今来无数中华儿女用切身的身心实践做出了诠释。正是因为有这些精神,中华文明才能在无情的人类历史长河中,虽历经风雨却始终巍然屹立。
材料二   各种文明在其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异彩纷呈、各有千秋,但其思想、价值、行为的“同”远大于“异”,正所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 我国积极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阐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理由。
(2)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如何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共生共荣。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调研时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大力弘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自1962年建场以来,三代塞罕坝人接续努力,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下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近60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塞罕坝人以忠诚使命为内核、以艰苦奋斗为底色、以绿色发展为追求,谱写了一首人类改天换地的绿色进行曲。塞罕坝人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棵树木,更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造就的不仅仅是一座“美丽高岭”,更是一座受人景仰的“精神高地”。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分析说明弘扬塞罕坝精神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2022-11-06更新 | 70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就在准备集中火力攻克最后堡垒之时,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号召: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面对困难,我们需要埋头苦干、扎扎实实干出成绩。扶贫工作要继续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政策落实,对52个未摘帽的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较真碰硬督”,各省市区要凝心聚力,啃下最后硬骨头。只有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动、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动,沉下心来。扑下身子,才能解决问题,把工作落到实处。作为扎根基层的干部,更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战胜艰难困苦,解决人才紧缺。技术缺乏。资金匮乏。群众文化素养偏低等一系列的难题。焦裕禄书记奋斗一线,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精神,为我们树立了脱贫攻坚须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精神榜样;黄大发老书记以孱弱身躯凿开了苹王坝的新生,为我们诠释了脱贫攻坚须敢闯敢拼的实干精神;姜仕坤书记更是用羊专家”“二十四道拐"的鲜活例子,为我们证明了脱贫攻坚务必敢想敢做。敢为人先拼搏精神的重要性……960多万平方千米的神州大地上正涌动着决战脱贫攻坚,夺取全面胜利的热潮。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说明发扬奋斗精神对实现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积极作用。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的主体的知识,说明在扶贫攻坚战中基层干部应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的关系。
(3)“奋斗的人生最幸福。”请列出两则与奋斗精神相契合的名言名句。
2020-03-28更新 | 368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几年,一些城市的报刊亭数量不断减少。“退路进店,还路于民”“影响市容,亟需整治”,一些城市的粗放式管理让报刊亭日显尴尬。在报刊亭买一份报纸、购一本杂志,是很多人的生活习惯。“留住报刊亭,留住城市文化之窗”,成了很多人的心声。
材料二   某市政府在部分居民中就“如何建好报刊亭”展开调查。结合调查结果,该市政府融合城市区域特色,因地制宜,打造报刊亭多元化外观,将其建成集“缴费通、邮政通、票务通、商品通”于一体的便民服务站,从而使报刊亭重新焕发生机。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留住报刊亭的价值。
2017-10-05更新 | 7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