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 传统文化的继承 >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37 题号:679880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继山东、河南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列入中小学必修课,浙江省也迎来了一门新的必修课。本学期起,浙江省从小学五年级开设中医课,作为地方必修课程。目前60万册教材正加急刊印,出炉的首批10万册已经在路上,不久将出现在小学五年级的课堂上。
对此,社会各界掀起了热烈的讨论,其中不乏支持者和反对者。
支持者认为,中医是国粹,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从小耳濡目染,有利于掌握中医常识、修身养性,自觉成为中医文化传承者。
反对者却担忧,以五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思辨能力无法理解中医的精髓,开这门课只会有名无实。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应该贴近学生、学校实际,“不在云端舞蹈,贴在地面行走”才是教育改革的出路。
中医进小学课堂,你支持还是反对?请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理由。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孟子创立,汉代吸收法、道两家思想加以完善,从而确立至尊地位,宋明时吸收佛、道两家思想,明清时进一步发展。现阶段,儒家思想依然是我们进行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在其发展过程中,虽然历经冲击,但始终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保持强大生命力。
2020-08-01更新 | 51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而万圣节前夜的10月31日是这个节日最热闹的时刻。在中国过万圣节是一个很有争议性的话题。有的人认为应该过,一年一度的万圣节不止是一次全民的狂欢,更是一次能放飞自我的好机会,要用我们自己的方式过万圣节,为自己放松找一个借口。而有的人认为不应该过,万圣节是国外的节日,中国人的传统里没有万圣节,所以不需要各位奇装异服的这种“惊喜”,那些在万圣节把自己弄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不就是一群神经病吗


(1)“中国人应该过洋节吗?”,你是赞同还是反对?请用文化生活知识阐明理由。
(2)运用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知识,谈谈在洋节流行的情况下,我国把一些传统节日如端午节定为法定节假日的理由。
2018-11-26更新 | 248次组卷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病毒来袭,让这个春节变得不同,当前,疫情防控处于关键期,多地出现了聚集性感染疫情,各类信息也是鱼龙混杂,一些冠以“据说”“听说”之名、出处不详的信息被不断传播发酵。钟南山院士等医学专家建议大家用科学理性的方法对待种种传闻,过年期间减少走亲访友,少出门、不聚会,养成戴口罩、勤通风、勤洗手等卫生习惯。健康年才是幸福年。非常时期,情感表达方式也当应时而变。不走亲访友,不是人情淡薄,而是健康第一、生命至上。不聚会、不聚餐,有利于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此时不聚,是为了以后更好地相聚。即使相隔遥远,只要心在一起,这个春节依然可以过得不平凡。

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因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引起各界的思考。“吃在中国”,这个素来“民以食为天”的东方国度,在其5000多年的文明史上,既创造了缤纷多彩的饮食文化,始终拨动着国人内心的情感认同,同时也留下了令人触目惊心的饮食陋习,让人们深恶痛绝,野味嗜好即是尤为突出的一种。一些人嗜食野味是迷信“食补”。唐朝《朝野佥载》曾谈及岭南人爱吃刚出胎的赤红鼠崽,“以箸挟取啖之,唧唧作声”。果子狸在《本草纲目》中被记载为“专上树木食百果,冬月极肥”。更有一些人的潜意识里,吃野生动物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财富的炫耀性消费,一种心理上而非生理上的满足,饕餮形象的背后,是一些人内心的荒芜与空虚。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31个省份均推迟了开学时间。近日,一段用电脑数据模拟的在疫情没有得到控制的情况下,一所学校开学导致疫情暴发的视频刷屏。网友们纷纷感慨:“很形象,所以千万等疫情过了再开学。


(1)请运用联系客观性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在疫情面前我们应如何让这个春节过得不平凡。
(2)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应如何看待我们的饮食文化。
(3)疫情终归会过去,新学期总要开始。请你从不同主体的角度就如何面对疫情之后的新学期提三条建议?
2020-05-11更新 | 2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