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文化与生活 > 文化与社会 > 文化的作用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89 题号:7012053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近年来,我国充分利用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不断充实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运用艺术形式和新媒体,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旋律;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1)运用文化对人影响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我国是如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
(2)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需要每一个人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请你为中学生践行爱国主义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中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总体来说,是礼治和法治的结合,是礼法并治。
礼治既表现在国家治理中体现出的文化精神。中国自古就重视文化立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警戒,“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的齐家之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国之道,“仁义礼智信”的基本价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奋进态度等,对中国古代治国理政以及全体中国人的人格言行影响深远。
在礼治之下,中国历史上也发展出了与其相应的法制,有法制体系,规范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例如监察制度,唐朝就有“四善二十七最”“六察法”等,对官员的监察和考核进行详细严格规定。中国历史上治理较好的时期,都是哪些文化较昌明开放的时代,比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当文化精神比较衰退保守的时候,便出现社会治理和制度的相对颓废。
所以,今天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法治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徒法不足以自行”“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应大力加强礼治,注重夯实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当今社会治理为什么要“加强礼治,注重夯实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017-06-10更新 | 105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材料一:《感动中国》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中国》赢得了中央领导人的赞誉和全国观众的喜爱。党和国家领导人刘云山曾寄语《感动中国》:“希望中央电视台进一步办好《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进一步办好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名牌栏目,让我们的媒体传播始终能够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力量”。
十几年来,100多位“感动人物与群体”,集中展示了我国的“精神脊梁”,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集中诠释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真情与挚爱,集中反映了新时期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
(1)结合材料,运用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是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
材料二   微公益:全民公益的造梦行动
中国正大步流星跨向公益新时代。只要有爱心,每个人都有机会投入公益,哪怕在社会底层,也能日行一善,比如随手清理路边的垃圾,比如给老弱病残让座,甚至,哪怕只是给迎面而来的路人一个微笑。每个人都有体温,每个人哪怕仅仅用体温都可以温暖同胞,温暖世界。这就叫微公益,也正是全民公益之精髓所在。它的要义倒还不是通常所称的好人好事,而是每个人都用爱心,用善意来创造价值,回报社会。不仅让世界充满爱,充满善,更让自己获得快乐和尊严。就此意义而言,所谓全民公益,微公益,毋宁说是微革命。它的意义不限于公益层面,更提供了变革社会的新方法、新范式。无须沉湎宏大叙事,无须空谈根本解决,无须凌空蹈虚,中国不是别的什么,中国更多是微观的,正如一位智者所称: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微公益,或者说微革命,就是点燃每个人的心灯,每个人心中的爱和善,用它们照亮中国,照出一个光明的新中国。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说明在我国开展微公益活动的重要意义。
2017-04-08更新 | 280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材料一   基于“一带一路”东连活跃的亚太经济圈,西接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拥有巨大的资源和市场的区位特点以及我国近年来与沿践国家经贸交流与日俱增,经济融合不断加深的坚实基础(目前,我国是不少沿线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主要投资采源地)。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专家指出,这一构想必将大大提升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材料二   《求是》2014年9期刊发题为《坚持文化先行,建设“一带一路”》文章,指出: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我们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要积极发挥文化的桥梁作用和引领作用,要结合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契机,发挥“人文先行”的优势,制定规划、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强各国、各领域、各阶层、各宗教信仰的交流交往,进一步推动中国同沿线国家的全方位、多领域交流合作。
(l)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一,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构想对于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重大战略意义。
(2)依据材料一,说明习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构想蕴涵着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3)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构想中,为何要坚持文化先行,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
2017-06-28更新 | 2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