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 德国分裂和朝鲜战争的爆发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4 题号:100529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5年5月9日,联邦德国正式加入北约,成为美国和北约对抗苏联的前哨基地和桥头堡,同年6月7日,苏联驻巴黎大使馆一等秘书科斯泰列夫将苏联政府的一份照会送交到联邦德国驻巴黎大使馆,照会表示,苏联愿意邀请阿登纳总理访问莫斯科,“以便就建立苏联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和贸易关系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问题进行会谈”。对于联邦德国来说,苏联的外交照会预示着它可以有机会向莫斯科清楚地阐明外交政策。一方面,阿登纳“觉得高兴’;另一方面,他也清醒地认识到,苏联“要使联邦共和国摆脱同西方国家的紧密联系的企图是昭然若揭的”9月8日,以阿登纳为首的联邦德国政府代表团成员飞抵莫莫斯科;9日,双方开始建交谈判。关于当时会谈时的气氛,格雷韦回忆说:“双方都满怀希望,但是心情又极为紧张,就像两支敌对军队的将领,在多次战役中戎马对峙,现在却要第一次谈判停战而又未卜结局。”9月23~24日,联邦德国联邦议院与苏联最高苏雄埃生席团先后批准两国政府正式建交建议。

——摘编自李华(1955年苏联与西德建交谈判过程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提出与西德建交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与西德建交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学派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苏“冷战”的根本原因。

材料二: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军备控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70年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其原因主要在于苏联在亚非两洲进行频繁的直接、间接军事干涉,连同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扩展海外军事、政治义务的倾向重新显著抬头。

——时殷弘《美苏冷战史》


(2)据材料二,概括美苏“冷战”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冷战”给新中国经济、政治、军事上带来的影响。

材料三:这种“两个世界”对抗的格局虽然在历史的长时段中仍属于过渡形态,但毕竟改变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并由此在战后40余年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可见苏联在二战中崛起后没有延续反法西斯同盟的惯性进入既有的世界体系,而是另组一个针对西方的社会主义阵营。

——俞邃《大国关系调整与世界格局》


(3)材料三认为“美苏40余年‘冷战’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以欧洲、亚洲地区为例,举例说明。

材料四:海湾战争加强了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北约东扩和俄罗斯的削弱使俄国无力同美国争夺欧洲和世界。科索沃战争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干涉成员国以外的事务开了先例。……美国在同日本的经济竞争中重新占据国际竞争力第一的位置。美国的智库估计,在2015年以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对美国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

——李景治《世界格局和大国关系的新变化》


(4)据材料四,指出“冷战”结束后美国称霸世界的有利条件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目前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2019-05-20更新 | 7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初年,西北边疆长期受到匈奴的威胁。汉武帝在位时期,改变对匈奴的消极防御政策,积极发动对匈奴的反击战争,进而把西北边防和西北开发结合在一起,修筑西北边塞,移民实边,屯田拓荒,完善行政建置……中原汉族和游牧民族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也逐渐融合起来,使西北少数民族逐渐摆脱了单一化的游牧经济,趋向定居生活,对于西北少数民族的进步是有深刻影响的。

——冯勇刚《论汉武帝反击匈奴和经略西北边疆的政策》

材料二   195011月下旬,长津湖战役中,美军南逃沿途被这样的情景震惊:一排排志愿军战士俯卧在摄氏零下40度的阵地上,手握钢枪、手榴弹,保持着整齐的战斗队形和战斗姿态,仿佛是跃然而起的“冰雕”群像。

——王根成《“冰雕连”:钢铁铸就的意志》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时期在西北反击战争中的杰出将领,并概括汉武帝西北政策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冰雕”群像情景出现的战争名称及中国参战的根本目的,并概括这一战争胜利的意义。
2022-01-23更新 | 10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有责任把有关当前欧洲形势的某些事实摆在你们面前。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这条线背后坐落着中欧古国的首都一一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丘吉尔“铁幕”演说

材料二   柏林墙建于1961年8月12日,倒塌于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后,联邦德国领导人科尔详细列出了他的路线图:两个德国要从“合作伙伴”到“联盟”,再成为“联邦”。十二个成员国把关系框架转变成为了欧洲联盟。在许多犹豫之后,让超过十个曾经被铁幕分开的国家加入了它们的圈子。

——吕克范米德拉尔《通向欧洲之路》

材料三   二战后,德国对历史问题的反省非常彻底。战后德国历届领导人都明确承认,希特勒德国发动侵略战争,德国对其后果“全面承担责任”,并向受害国人民“认罪、道歉”“请求宽恕”。战后德国置身于一体化的欧洲,走和平崛起道路,减少邻国对纳粹德国“东山再起”的疑惧。通过历届政府的不懈努力,有力地推动着德国与东方国家的和解进程,使德国顺利加入联合国而融入国际大家庭。

——摘编自梅兆荣《德国如何反省二战侵略历史》


(1)概括材料一中丘吉尔对欧洲形势的认识并结合所学说明这一演说的意图。
(2)战后德国历史与欧洲形势演变息息相关。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简述战后德国分分合合的历史进程。
(3)二战后德国重新崛起,对欧洲和世界影响深远。对于德国重新崛起的原因,有两种视角可供选择讨论:①德国置身于一体化的欧洲,走和平崛起道路。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简述德国“置身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②德国能“顺利加入联合国而融入国际大家庭”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国人彻底反省历史。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简述德国人是如何反省历史的。
2020-07-14更新 | 5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