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历史和历史的“重现”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40 题号:10142838
“汉废帝”之谜

材料一 公元前74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度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

——据《汉书》

材料二 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

——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考》

材料三 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据此辛德勇认为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

——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


(1)辨析材料一和材料二,据此概括刘贺被废除帝位的原因
(2)指出材料三所述的简书和铜镜的史料类型,辨析材料三信息的史学价值。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碑刻价值

材料一 在地面立石作为永久性纪念物或标记者,多称为碑,其上镌刻文字者,称为碑刻。中国古代碑刻的内容涉及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军事、艺术、教育、科学、技术、民族等许多方而,有人认为它可与中国古代“廿四史”相媲美。中国最早的碑刻为战国时代的秦石鼓及中山国守丘刻石等。《史记》曾对秦始皇刻石加以著录;汉“石经”刻就后,《后汉书》《洛阳伽蓝记》等曾予记载;唐代先秦石鼓文出土后,记述与研究风气大盛;宋代形成了专门研究青铜器和碑刻的学问“金石学”。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碑刻的特点。

材料二   中国古代部分碑刻简介

名称(朝代)简介
石鼓文(战国)用大篆记载了周天子使臣与秦献公一起出游的情况。原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琅琊刻石(秦)前半部用小篆记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绩,后半部记述李斯请求秦二世在秦始皇刻石旁刻诏书的情况。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熹平石经(东汉)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典刻石。汉灵帝下令校正儒家经典著作,把儒家经典抄刻成石书,竖立于太学门前。残石分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等
北魏曹望憘造像题记(北魏)流失海外最著名刻石之一。记载北魏时期襄城将军曹望憘建造佛像并作发愿题记,书法精美。现藏于美国费城大学博物馆
颜氏家庙碑(唐)颜真卿为其父刻碑,历数颜氏家族满门忠烈上百人,德风操行,一脉相承。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蕃会盟碑(唐)用汉藏两种文字记述唐穆宗与吐蕃赞普结立舅甥之谊,订立友好盟约等事。立于拉萨大昭寺
青阳乡约碑(明)记载明代嘉靖年间,福建泉州府晋江县的青阳乡订立乡约及实施成效等内容。现立于青阳乡石鼓庙
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清)清乾隆皇帝为纪念土尔扈特部归来钦命竖立,叙述土尔扈特蒙古西迁一百多年后重返祖国并被清廷接纳的经过。现藏承德普陀宗乘之庙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任意选择三个视角,说明碑刻的历史研究价值。
2022-03-29更新 | 16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戊戌奏稿》印行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收录了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期间的20篇奏疏。据当代学者考证,此书在出版刊行时,康有为对戊戌变法期间奏疏原件内容有所改纂。

戊戌奏疏原件《戊戌奏稿》
《应诏统筹全局折》康有为建议光绪全面维新,当务之急,凡有三事,“一日大警群臣以革旧维新……二日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日设持诏所许天下人上书"“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淮要义有三:一日大誓群臣以定国事,二日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日开制度局而定宪法
《日本变政考》“日本变法,以民选议院为大纲领……泰西各国略如此,然而皆强矣”“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永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康有为提醒光绪不可操之过急,“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民智不开……取乱之逍也”“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这定宪法,同受治焉。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
《请励工艺奖创新折》等称君权乃“雷霆万钧之力,势之所发,周不披靡。如牧者之驱群羊,东西惟鞭所指”“中国礼法有过尊之弊而大害生焉”“人民虽卑,亦天之子”“信仰自由,为宪法大义”

——据黄彰健《戊戌变法史研究》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戊戌奏疏原件与《戊戌奏稿》中政治主张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对其戊戌变法时期奏疏进行改动的原因,并说明其史料价值。
2021-03-09更新 | 13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全球化时代的历史书写

作者及著作   
【美】R.R.帕尔默等《现代世界史》(1950年)该书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不同侧面,揭示了19世纪后半叶以来,欧洲文明的演进及其在全球的殖民扩张对世界的冲击。在美国高校历史类课程的实际应用中,该书逐渐成为欧洲历史或西方文明史方向的教科书。
【英】CL.莫瓦特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
全书采用国别史、地区史、专题史交错的混合体例,对世界近代史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跨学科的研究,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尝试加入对当事人心理、性格等层面的分析,主线不清晰,歪曲非西欧国家、特别是亚非国家的历史。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编》
1970年)
采用全球史的视角,将1500年以来的历史分为西方崛起时的世界、西方占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和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三大阶段,对思想文化史、妇女史着墨不多。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2000年)以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历史事件或运动为逻辑主线来编撰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引入“跨文化交流”的核心概念,揭示文化交流与互动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对历史进程的纵向演进及国别差异的横向揭示不足,对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的内在逻辑和重点内容也凸显不够。


(1)根据材料,概括国外主流世界近现代史教材的特点,并加以阐释。
(2)某中国出版社要编写一部面向全国学生的《世界近现代史》教材,请就本书编写的原则和内容提出你的建议。
2023-01-14更新 | 2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