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两次鸦片战争 > 第一次鸦片战争 > 鸦片战争的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3 题号:1016413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万历八年至十八年,葡商每年从中国运出生丝约3000担,获利约36万两白银。”明朝中后期,中国的丝绸通过菲律宾马尼拉大帆船中转输往拉美各地。这些丝织产品基本上都是江南所产。时人张瀚曾说杭州“桑麻遍野,茧丝绵苎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缯币者,必走浙之东也”。乾隆年间,时人杭世骏说,“吾杭饶蚕绩之利,织纴工巧,转而之燕,之齐,之秦、晋……衣被几遍天下”。当时,山西潞绸取丝蜀地,广东粤缎、福建漳纱取丝江南。在当时,“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其货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

——据刘兴林、范金民《论古代长江流域丝绸业的历史地位》等

材料二 1844—1856年英国经由广州和上海输入中国及从中国输出货物总值表


——摘编自戴鞍钢《五口通商后中国外贸重心的转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长江丝绸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地位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化及其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且未曾中断的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辽阔的太平洋所隔绝.这种隔绝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结合的很好,能供养数量可观的人口。汉朝拥有5950万人,明朝时1亿多,超过当时整个欧洲的人口。到19世纪中叶,中国的人口已激增到4亿以上。由于人数上的优势,他们总能同化或者驱逐入侵者。中国还存在着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共同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与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置文官。征召有才之人较之西方所依靠的法律和制度.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促成中国文明内聚性的还有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文学和思想的遗产。

——摘编白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四千年中中国人发展起一个独特的自治社会。这一社会以农业为基础,由地主和官僚统治。这一自给自足、自满自足的社会认为世界上其他社会都是低下的、从属的社会,从1514年开始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陆续来到中国,中国人坚决避免同所有这些入侵者亲近,他们将贸易关系限制在少数几个港口,拒绝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

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中国遭受了三次灾难性的战争,这迫使中国人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摘编白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917—1923年的思想革命,代表了中国对西方冲击的第三阶段回应,这一阶段的思想觉醒,标志了从传统的中国基础向完全西化的进一步转变。但它的主要成功,在于引进了西方的思想和摧毁了中国的传统,而不是创造了新的思想体系和新的哲学学派。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未曾中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近代中国人对传统文明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认识变化的背景。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阶段促使民众思想觉醒的西方思想及典型事件,并概括中国近代思想变化的特点。
2020-01-11更新 | 5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


(1)比较材料一、二所反映条约内容的异同。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列强侵华的进程,并分析其呈现了怎样的趋势?
2020-11-20更新 | 31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探索史、抗争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五四时期,青年学生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奋不顾身,为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封建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而奔走呼号;……他们以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诠释了五四精神的丰富内涵,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不朽丰碑。

——李长春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渡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中国共产党《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的图一、二、三签订于哪三场战争之后?并分别写出三场战争期间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
2依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的性质,并说明其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
3简要说明材料三中”全国军民奋起抗战”的主要史实,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意义。
2017-12-13更新 | 17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