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文化类热点 > 文明差异比较与交流借鉴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64 题号:10195162
“世纪”与十八世纪

材料一   时间纪年的变迁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通常来说,古代的纪年方法有两种,一是干支纪年,二是王公皇帝的年号纪年。晚清以降,欧美的纪年方法和时间性质引入国内,“世纪”的概念即其中之一。其实,“世纪”一词自古存在于中文世界,但其涵义并非指向时间的单位,而是特指帝王的世系及其相关记载。1900 年以后,“世纪”一词逐渐成为指称百年的标准词汇。1908 年出版的《英华大辞典》中首次将“century”对译为“一百年,世纪,周(泰西以一百年为一周)”。1913 年,魏易等翻译的《元代客卿马哥博罗游记》一书中,“世纪”一词频繁出现,明确指称一百年的时间坐标。带有时间属性   的“世纪”一词是二十世纪的产物。

材料二 《申报》和《东方杂志》是清末中国最有影响的报纸和杂志。两种媒体在二十世纪最初的十年大量刊登关于“十八世纪”的报道和争鸣。两份媒体均将此时段作为西方历史急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十八世纪”一词在两种媒体出现最多的年份是 1905年和1911年,相关论述包括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作为时间单位的“世纪”第一次出现就与“十八世纪”紧密相连,这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这与十八世纪西方文明高速发展及其向其他地区扩张有关。因此,“十八世纪”一词自晚清民国以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与欧美历史发展紧密相随的,似乎成为西方的专属时间。

——摘编自牛贯杰《清末媒体对“十八世纪”的塑造》


(1)20 世纪初“世纪”一词的内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清末媒体为什么要关注“十八世纪”?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科学文化的舶来是明清之际时代性的重大变化,来华传教士与中国士人进行了广泛的思想交流。中国士大夫热切研习探求舶来的各种学理,他们意识到传统科技停滞的最重要原因在于“第(仅仅)能言其法(技巧),不能言其义(逻辑)”,更新知识必须“缘数寻理”,才能“具存实义”发现规律。伴随着西学的传入与明清更替,天文、地理、人治之学等实学为士人所看重,产生了一批脱离空谈“心性”的新型士人与政治家,诞生了《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一大批科技成就。

——据陈橹《论明清之际士人群体对西方科技的态度与历史影响》

材料二   18世纪,启蒙时代许多作家和思想家都具有科学教育背景。他们通过演讲和著书立说将科学理论介绍给公众,最著名的莫过于《大百科全书》……这一时期大学里的教授开始接受牛顿的理论,有的教授向学生展示科学原理,并向公众演示自己的发明。科学会和研究院大量建立,其中许多机构有出版图书和期刊的特许权。1738年伏尔泰出版了《牛顿的哲学原理基础》以向公众介绍牛顿的力学原理。这一时期,还有更多的向外行人讲解科学原理和知识的图书出版。

——据李大光《科学传播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西方科技在中国传播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时期中国相比近代西欧科技传播途径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并联系现实生活,提出一条与上述材料中不同的科技传播新途径,并简要说明其优点。
2023-02-16更新 | 13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诚信属于一种由人格信任、亲缘(熟人)信任所构成的道德范畴。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道德标准;诚信是人际交往的伦理基础,“熟人有信”,以诚信为本,才会事业有成;诚信是立国之本,是一种德政和德性的要求。孔子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荀子说:“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乱”。中国传统诚信对人而不对事,具有人伦等级性;多重“义”轻“利”,是个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通过荣辱感、信念、良心等内部力量来自我要求与克制,完全是一种源于内心的自我约束与高度自律。诚信成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立人、立业,立国之本,成为家国同构的“礼治”文化的组成部分,反映的是以宗法家族关系为支柱的熟人社会的道德要求。

——摘编自涂永珍《中西方“诚信”文化的差异及其现代整合》

材料二   西方传统文化对诚信的理解统一于西塞罗的定义,“诚”即个体的诚实品性,诚实是诚信的基础,它要求个体对事件信息作完全和真实的披露。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及其自己的财产而通过社会契约结合为社会,为此要承担彼此承认他人之所有权的义务,这大量体现于罗马法中已建立的诚信契约制度。在诚信契约中,债务人不仅要承担契约规定的义务,而且必须承担诚实、善意的补充义务。彼此的“诚信”适用于所有人,有利于保障个人平等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诚信观念的经济价值得到普遍认同,超越了道德范畴而有法律和秩序的属性。

——摘编自江平、程合红《论信用——从罗马法到现代社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与西方传统“诚信”文化上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西方传统“诚信”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2021-10-26更新 | 32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时期的服装功能上并不仅仅是蔽体防寒,而是突出体现阶级有别、礼制规范。这一时期的典型服式--深衣,在造型上以拥蔽全身为首要目标。如《五经正义》中所云:“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按照这一原则,深衣的各部分在缝制加工过程做了诸多严格规定。《礼记·深衣》有云:“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这些“规矩”象征着对先祖的崇敬、天人合一、公平正直等,体现华夏文明的精神内涵。……与先秦时期相反,古希腊服装功能强调开放与突出人体的美。古希腊人着装以披挂悬垂为主要特点,服装单纯,不做加工,只是将面料披挂缠绕在人体上以达到“有形”。古希腊的服饰文化中将服装看作是人的附属物,服装展示人的形体,并满足人的活动机能。

——刘白茹《古希腊与中国先秦时期的服装文化比较研究》

材料二   18世纪席卷欧洲的“中国风尚”中,最直接与人们生活发生关系的依然是服饰。中国丝织品成为欧洲上流社会妇女的主要服饰面料。宫廷画师华托,描绘的配合其画风的女服,主要特点是从后颈窝处向下做出一排整齐规律的褶裥,并在裙摆处散开,走路时徐徐飘动,被称为“飞动的长袍”。与此同时,欧洲的丝织业也发展起来。在法国丝织业中心里昂,以中国刺绣图案为范本,设计师们设计了许多奇妙的花卉图案,市场需求的刺激还导致巴黎刺绣师公会成员大增……随着中国风格成为尚品,更加带有“中国味”的绣有龙凤和麒麟的刺绣服装被认为具有难以言状的美而风行一时。

——要彬《欧洲18世纪服饰艺术中的中国风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中国与古希腊服饰的不同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世纪中国服饰对法国的影响。
2022-04-07更新 | 2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