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 内阁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84 题号:1036187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内阁大学士无定额。永乐年间有七人,宣德年间有十四人,万历年间有二十人,崇祯年间有五十人。明代内阁无属官。然而清代的内阁制就有不同:清代内阁大学士的名额,康熙年间,满汉大学士率为四员,到了乾隆十三年以后,才规定满汉学士各二员,协办大学士或一员或二员,非有缺不可递补。至于内阁官员有大学士、学士、侍读、中书舍人、典籍,其下又分设十二个小机构,为国家行政中枢远较明代内阁组织庞大。这也导致清代内阁出现权责不明的现象。

材料二   明太祖创设殿阁大学士之始,仅令其侍左右,备顾问,并不知与国政。迨仁、宣之世,创设票拟制度之后,大学士已参预政事,其后又有首辅、次辅之分,票拟仅决于首辅一人。然清则刚好相反,清内阁制成于康熙时代,然此时便有翰林院分去内阁一部分的职掌,因翰林院的职务亦为掌制诰以备顾问的机关。至雍正时,为对西北用兵而另设军机处,参掌机密,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明清两代的内阁制度比较》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明太祖采取了哪些相应措施?并概括内阁由明到清的发展变化。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内阁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知识点】 内阁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13州,每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

材料二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15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在边境地区设置……),提举常平(管长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

材料三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1382年(洪武十五年)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号“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可立决。……明太祖……置锦衣卫指挥使。下属南北两镇抚司,除负责侍卫、密缉盗贼奸宄外,北镇抚司平常掌管诏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往往由北司严刑审理,而后直接奏请皇帝.

——以上材料均摘自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汉,宋、明三代的官制有何相同之处?材料二中的地方官制有何显著特点?
(2)材料反映的明朝制度同汉、宋两朝相比有何不同?
(3)简述三朝上述措施的共同进步作用?
2013-12-24更新 | 82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总结了元朝败亡的教训,认为纲纪废弛,官吏放纵,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了农民大起义,这是元王朝崩溃的主要原因。为此,他极力主张“立国之初,当先正纲纪”,用重典惩治“奸顽”。

“太祖开国之初,惩元季贪冒,重绳赃吏。揭诸司犯法者于申明亭,以示戒”。

《明大浩初编》规定,官吏“贿赂出人,致令冤者不伸,枉者不理,虽笞亦坐死”,《大浩三编》规定,官吏受赃而纵囚徒者,“本身处以极刑,络没家产,人口迁于化外。”

明太祖朱元璋还允许人民对“巧立名目,害民取财”的省、府、州、县官吏,“连名赴京状奏’,力图借民众力监戒和惩治贪官。

为加强监察杜绝贪奸之路,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五年把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负责纠察百官并随时检举弹劾。朱元璋还设立巡检司和锦衣卫,遍布全国各地,广布耳目,访察贪廉,要求百姓举报,从而使一大批贪官受惩。

——以上均摘编自《明太祖实录》

材料二“我欲除贪赃官吏,却奈何朝杀而暮犯。”

——朱元璋语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大力反腐的原因?概括其措施。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反腐改革的影响

2017-10-11更新 | 9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狐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材料二威廉统治末年,内阁成员的相对固定化以及内阁会议召开的惯常化,促使内阁完成了从私密状态向公开状态的转变,笼罩于其上的神秘面纱被慢慢揭去了。与此同时,内阁也逐渐完成了从君主御用咨询决策机构向国家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的过渡。内阁的公开化、正式化以及内阁与议会、政党的关联,使得内阁的合法性逐渐增强,人们对于内阁的认可程度越来越高。此时,一个与内阁有关的新术语,即“政府”开始出现。议会辩论中,“新政府”“上届政府”“现任政府”等常被议员们提及。而这里所谓的“政府”,实际上就是“内阁”,二者之间几乎可以通用。由此表明,内阁已开始取代枢密院而转化为实际上的中央政府机构,在罗威尔看来这是过去两百年间“文明世界所发生的行政机构的重大改革之一”。

——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特点和内阁对明代政治建设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威廉统治末期英国内阁发生的变化。并比较明代内阁和英国内阁在行政权力方面有何不同。

2018-01-23更新 | 2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