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文化类热点 > 文明差异比较与交流借鉴
题型:论述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3 题号:1036304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罗马帝国初叶,公共建筑的经营规模极大,特别是造路,没有像这时期这样努力的。古罗马“在各省建造帝国大道”。“罗马元首派出使团,让他们沿着帝国境内的驿路,穿越海面前往四面八方。反之,行省的行政机构也可以向罗马政府派遣使节,并且确信这些使者将安然抵达目的地”。古罗马奥古斯都时代“出公差的旅行者(主要是军队人员)持有一份特许文书,他们可在驿站休息并更换牲畜”。古罗马公民也有权利利用国家的交通体系。有学者指出,“圣保罗在旅途中充分利用了其作为罗马公民的体面社会地位。”秦汉时代结成沟通全国交通网的驰道,规模宏大。然而因使用等级的限定,秦汉有禁行“驰道中”的法令,所以严格说来,弛道不可以称作公路。秦始皇驰道和直道的建设,在汉代仍然得以维护使用。汉代帝王十分重视交通建设,主要交通干线的规划、施工和管理,往往由朝廷决策。汉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发巴蜀治南夷道,又发卒万人治雁门阻险”,“通西南夷道”以及打通西域道路。汉朝也建立了“一种当政官员使用的驿递系统”。汉帝国对于商人利用交通条件予以限制。《史记·平准书》记载:“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摘编自王子今《汉与罗马:交通建设与帝国行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古罗马与汉朝交通建设的不同及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汉朝交通建设的历史意义。

相似题推荐

论述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以下均为西方著作)
13世纪15世纪
(中世纪晚期)
《鄂多立克东游记》《马可·波罗行纪》中描述的中国:地大物博、世俗享乐、宗教宽容、商贸繁荣、强盛。
15世纪16世纪
(地理大发现时期)
《中华大帝国史》《利玛窦中国札记》中描述的中国:疆域辽阔、物产丰富、人口众多、交通顺畅、城市繁荣、制度完善。
17世纪18世纪
(启蒙运动时期)
《中华帝国全志》《风俗论》中描述的中国:崇拜儒家文化,孔子被视为道德与智慧的化身,开明君主制,选官制度公平公正,丝绸、茶叶、瓷器等中国特产大量进入欧洲上流社会。

——摘编自邹雅艳《13—18世纪西方中国形象演变》


根据以上材料,任意选取一个时期,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键词,自拟主题,并结合中外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019-10-28更新 | 163次组卷
论述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民族精神与古代希腊城邦精神比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中西方民族精神。
2019-02-25更新 | 100次组卷
论述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如果我们接受“民主是个好东西”论,那么与希腊文明同时演进的中国文明就将以其集权性质而成为坏东西。但这显然是高度贫智的结论。邓公已经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因此,任何制度的好坏优劣,都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发展为标准来作出判断。按照这个标准来评判,维持了中国五千年高速发展的集权制度肯定是好东西,而由于内部分裂而瓦解,最终在时髦的基督教手中进入中世纪的西方文明肯定是坏东西。

看得出来,那位断定民主是个好东西的学者采取了多数中国精英的思维方式,轻率而幼稚地决定忘记掉马克思的所有观点,而宁愿以一种感性的视野来分析理论问题。不过,当他如愿以偿地忘记了已经不太时髦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之时,他也就无法看到真正的历史规律乃是:任何社会都不可能像考CET4(英语四级考试)一样,在区区几个固定的选项中选择某种合意的政治组织形式;相反,一切政治组织形式都是历史地形成的,首先取决于经济组织形式,而经济组织形式则是由该社会所处的特定生存环境所决定的;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政治组织形式也必然是多样化的。

——整理自《联合早报网》


结合史实,论证材料中作者观点的合理性。(要求:提炼作者观点,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19-07-15更新 | 4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