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 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2 题号:107154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的面料就是出自瑞蚨祥。1868年,它创建于山东济南,1893年瑞蚨祥设立了北京分号——北京瑞蚨祥绸布店,……从1911年到1918年,瑞蚨祥在北京又开办了2处新店,同时在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地的分号也相继设立。

材料二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材料三   1980年,建立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90年,决定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瑞蚨祥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
(2)材料二中,以“包产到户”、“大包干”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被称作什么?指出这种制度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及其特点?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本年(1952年)底,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27.2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较历史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已超过历史最高水平,钢的产量为134.9万吨,粮食的产量为3088亿斤,棉花的产量为2607万担。1952年国家财政收入为183.7亿元,支出为176亿元。职工的平均工资比1949年增长60%—120%,农民的收入也增长30%以上,人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

——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大事记》


(1)根据材料一,用一句话概括我国1952年底的经济状况。结合所学,概述党和国家为促使该经济状况出现所采取的具体经济措施和手段。

材料二   下表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事件(部分)

时间大事
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包干到户。
1980中央决定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1984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国家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
1997中共十五大提出“走出去”战略。
2001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8中国加入20国集团
2013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迅速增长的原因。
(3)根据二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呈现的特点。
2022-03-21更新 | 12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的进步。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330日)

材料三   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8410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一五计划建设成就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后至”文革”前,我国在经济建设中进行有益探索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我国是如何推进“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
2021-09-03更新 | 8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建国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一系列艰苦的探索,我们的民族逐步走上了富强和复兴的康庄大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毛泽东同志早在建国初期,特别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再三指示全党,要把工作中心转到经济方面和技术革命方面来。……由于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工作指导上发生了一些缺点和错误,也妨碍了党的工作中心转变的完成。……全会一致同意……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材料二、邓小平说:“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比较快地先富起来,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思想解放》

材料三、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改革开放》

材料四、这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之所以能够发生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我们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实践永无止境,探索和创新也永无止境。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在哪一年?有何历史意义?《公报》提出今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是什么?
(2)材料二中“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在农村中的表现是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打破这种大锅饭的举措是什么?
(3)我国迈出对外开放第一步的举措是什么?上个世纪90年代初扩大开放的重要标志是什么?“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是在哪一年?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30年改革开放成功的启示。
2019-07-23更新 | 7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