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新文化运动 >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7 题号:1078098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始终伴随着古今、中西之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赛先生”不再仅仅是某种科学知识,也不仅仅是某种科学方法论,而是一种价值理想和文化精神。陈独秀在《青年》发刊词中说,“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德先生”也不仅仅是政体变革的目标,而是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一种理想模式。人们应当用这种最高的伦理精神代替原有文化体系中的纲常精神,也即以所谓的新道德代替原来的旧道德,以此摆脱“蒙昧时代。”

——段培君《五四新文化的历史建构》

材料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出现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之后,既是由前此七十多年的历史呼啸而来,又是对这段曲折历史的深刻反思。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整体性理性批判。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完成下列要求:
(1)新文化运动之前,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对于“民主”或“科学”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核心诉求。据材料一,分析新文化运动对“民主”和“科学”认识的发展变化。
(2)据材料二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有观点认为它“全盘性反传统”,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谈谈论证新文化运动是否“全盘性反传统”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3)“古今、中西之争”严重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据材料二,概括五四新文化运动在解决“古今、中西之争”方面的基本经验。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阅读下表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从对“西学东渐”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将上述人物分为A、B、C、D四类。

(2)概述这四类人物所代表的派别对学习西方的态度主张。

(3)结合上述人物的实践经验和教训,谈谈今天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外国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

2017-10-01更新 | 5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研究性学习。

面对内地优秀学生纷纷舍北大清华转投香港高校的情况,人们发出了“北大清华沦为二流”的惊叹。而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对中国高校“唯利是图”的“炮轰”更令众多内地高校颜面扫地。“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当学生越来越被视为“创收之源”,而教师则被还原为“打工仔”时,有人说,中国二十多年来根本没有大学,更没有“大学精神”,中国的高等教育失去了脊梁。


(1)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一个国家没有科技,一打就垮;没有人文,不打自垮。急功近利,缺少人文关怀,使大学丧失了其作为“精神家园”和“理想灯塔”的崇高定位,蔡元培时代“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大学精神,似乎已无从谈起。关于“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实质是鼓励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思想的宣传
B.提倡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C.体现了西方“思想自由”的大学理念
D.与中国传统文化格格不入
(2)结合材料与你所了解的知识,做为高中生你该如何看待当代中国大学精神。
2019-08-21更新 | 3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

——《韩非子》

民乏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道德经》

材料二   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故专制之至明而显。梨洲(黄宗羲)责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可能。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一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三   在甲午前,他写了一篇《孔子改制考》。他说孔子根本是个改革家,孔子作《春秋》的目的就是要改革法制……康有为这本书的作用无非是抓住孔子做他思想的傀儡,以便镇压反对变法的士大夫。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正因为两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罔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

——胡适《吴虞文录序》


(1)概括材料一中三个人的思想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黄宗羲思想“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比较康有为、胡适对待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态度。据此谈谈当今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2020-07-31更新 | 6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