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 斯大林模式 >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评价
题型:单选题-单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3 题号:10786374
截至1953年,苏联牛、马、绵羊的头数仍未达到集体化前的水平,粮食产量甚至还低于1913年沙皇年代的水平。虽然搞了工业化,工业上去了,但市场供应非常紧张。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农业政策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
B.苏联工业化速度过急、规模过大
C.计划经济限制了苏联与欧美的交流
D.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弊端日益显现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如图是1940-1945年苏联集体农庄劳动日平均实物工资(千克),由此可以推知
A.社会环境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
B.农业集体化经济政策面临破产
C.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严重失衡
D.工业化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
2017-08-12更新 | 160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真题 名校
【推荐2】“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2019-01-30更新 | 2973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1931年,斯大林说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按照计划建成了1500多个大企业,工业产值相当于1913年工业产值的234.5%,其中机器制造业产值比1913年增加3倍,农业机器增加了4.5倍。由此可见,当时的苏联
A.新经济政策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B.扭转了轻重工业发展失调局面
C.五年计划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D.以指导性计划促进民生的改善
2021-09-05更新 | 27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