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历史和历史的“重现”
题型:单选题-单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59 题号:10954305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氢”这是司马迁在《史记.陈沙世家》中关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原因的记述。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11号墓的竹简中,发现对当朝大秦律例却有这么一段记载:“如果没有按期抵达,失期3到5日,则会受到训斥:若是6到10日则会受到罚款:铠甲一副:如果途中遇到突发状况,例如天气等影响,可以免除责罚。”为此,有学者对司马迁的相关记述提出了质疑。这说明
A.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B.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的做法
C.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D.历史事实的考辨,只有通过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才有效
2020·浙江·零模 查看更多[4]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张学良晚年接受公开采访谈及“九一八”事变时曾说:“我当时没想到日本军队会那么做,我认为日本是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对‘九一八’事变判断错误了。”对张学良的这一口述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A.年代久远真伪无从查实B.当事人口述可信度极高
C.公开采访影响发言内容D.需要多方史料互相佐证
2022-02-10更新 | 299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1905年刘师培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指出;“中国史书之叙事,详于君臣而略于人民,详于事迹而略于典制,详于后代而略于古代。今所编各课,其用意则与旧史稍殊,其注意之处约有数端,如历代政体之异同、种族分合之始末、制度改革之大纲,社会进化之阶级、学术进退之大势。”材料所反映该教科书的意义是
A.采用新旧史学结合的方法重新诠释中国历史
B.显示出“增其新而变其旧”
C.内容涉及广泛,彰显传统史学的价值
D.注重文明史,标示了它的文化意义
2018-01-20更新 | 164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 (0.4)
【推荐3】依照《皇明祖训》确立的嫡长子 (孙) 继承原则,朱元璋根本不可能立庶出的朱棣为太子,但在成书于明成祖时期的《奉天靖难记》中却有朱元璋曾三次欲立朱棣为太子的情节,之后重新修订的《明太祖实录》等史籍也沿袭了这一说法。由此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A.朱元璋具有较强革新意识B.历史研究需要谨慎考证
C.文献须经考古印证才可信D.文字史料无法反映真相
2022-10-21更新 | 2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