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 >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1 题号:10994709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27年8月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仿中国的历史传统,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

材料二   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党和群众不得不一齐军事化……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哪一处没有武装,或者武装不够,或者对付敌人的策略错了,地方就立即被敌人占去了。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材料三   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交通极端落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那种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利用危机时刻在反动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进行革命的理念不符合中国国情。


完成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上做出的贡献。
(2)材料二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哪一内容?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影响我国民主革命道路选择的具体因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伟大实践的精神结晶和价值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所凝聚和锤炼出的浩然正气,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精神境界、精神风貌、精神力量的总写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事实上,正是转移到嘉兴南湖“红船”上召开最后一次会议,中共一大最终完成了全部重要议程,中国共产党才正式宣布成立,中国革命的航船才在新的起点扬帆启航。而“红船”在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意涵之后,就成了一个有着特殊寓意和政治意涵的象征性的政治符号。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红船精神”的灵魂。

——高凡夫《“红船精神”提出的考察与认识》

材料二   井冈山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精神的生动体现。历史证明,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是关系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政治发展很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的农业大国,革命的道路应该怎么走?在共产党的导师著作里没有现成答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从中国国情出发,终于找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

——郭亚丁《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

材料三   长征跨越了中国14个省份,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斗,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长征翻越了40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5座位于世界屋价之上且终年积雪。长征渡过了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除在少数地区短暂停留之外,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中国工农红军不但要与重兵“围剿”的敌人作战,还需要平均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

——白云涛《长征精神与长征文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并阐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共产党人寻找中国革命道路的困难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找到的中国革命道路是什么道路。
(3)据材料三,归纳红军长征所面临的困难。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
2023-12-13更新 | 27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渐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经历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⑴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

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对社会公有;…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宣言》

材料二 (二)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

(三)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

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

(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 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

材料三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共“二大”制定的纲领与《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相比有何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发展对中国革命有何重大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与国民党进行合作?国共合作的实现有何重大意义?
(3)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从材料三中提取一个观点,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艰辛探索的相关史实,论证该观点。(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3-01-07更新 | 15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中国共产党为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不懈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共和苏维埃共和国的各种政策主张和法令、法规……之所以能够在乡村中顺利地得到推行……乡村苏维埃政权功不可没…… 1930年至1933年年底,大批受难的民众从国民党统治区逃亡苏区,就最明显不过地反映了底层民众对苏维埃制度的认可。                                               

——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1927-1937》

材料二   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为宪法的内容(部分):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地点及影响。从中共土地政策的角度,说明这一政权能够得到“底层民众”认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结合所学,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概括这次会议的成果。
2023-02-19更新 | 11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