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58 题号:11068483
博物馆中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由封国到帝国的历史缩影与实物佐证,是秦文明的名片,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史记》记载:秦始皇陵由李斯依惯例主持规划设计,章郸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9年,秦始皇陵有76个故宫那么大,有数百个陪葬坑。出土的三个坑,由8000余件形体高大的俑群构成一组规模庞大的军阵体系。共征集了72万人力,动用人数最多时近80万,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

在出土的陶俑身上的一些隐蔽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些刻划或戳印文字,除了编号外,都是陶工名。兵马俑一共有七个部分组成,部分零件是相通的,达到了“模件化”生产。兵马俑的制造团队高达千余人,是“规模化”生产。兵马俑组装好之后,还要涉及到细节和肖像处理,做到了“千人千面”。

——摘编自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兵马俑简介》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秦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长城见证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不筑长城,通过“扫清沙漠”实施“以攻为守”的边防策略,武力击溃东突厥和薛延陀政权,设治漠北,化塞北为辖地,从根本上解决了边防困境。这不仅是对中原王朝传统边防观的颠覆,也是对前代王朝安边政策的超越。……改变了隋朝以来东突厥的藩属国性质和地位,使突厥都督等各级贵族成为朝廷命官,普通部众则是唐朝治下的臣民。

——冯雨晴《唐太宗安边政策与治理模式述论》

材料二   明长城作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伴有军事政治、屯田贸易等多方面因素……是一个集军事防御和民族交融于一体的“秩序带”。战争时期,长城是不同政权之间强有力的防御工事;和平时期,长城沿线的军事聚落则成了不同民族之间互通有无、贸易往来的纽带。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是北方各民族之间的战争与和平的重要历史见证。

——摘编自徐凌玉等《明长城防御体系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研究》

材料三   康熙三十(公元1691)年,古北口总兵官蔡元上疏言:“古北口一带长城倾塌者多,请行修筑。”……康熙帝曰:“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近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能分守?”

——林铁均、史松《清史编年》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太宗“化塞北为辖地”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是北方各民族之间的战争与和平”的重要历史见证。
(3)长城是农耕民族的一道心理防线,在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以长城为农业文明带来安全感的想法延续了两千多年。综合上述材料,结合具体时空,请选择阐述:
①从稳固“心理防线”的视角出发,分别指出秦始皇与汉武帝固守长城的具体表现。
②从解决“边患”的视角出发,分析蔡元上疏的背景,并简述康熙帝为解决塞北边患采取的措施。
2021-02-06更新 | 10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真题
【推荐2】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
重庆大足石刻始于初唐,兴于晚唐、五代,盛于两宋,现存约5万余尊,以佛教造像为主。石刻中的“牧牛”“醉酒”“养鸡女”等雕像,是生产和生活的生动表现,有一尊观世音菩萨像,菩萨不披袈裟,头着花冠,身饰缨络,颇似一尊宋代仕女像;另一尊母子像,母亲头包青丝帕,坦胸露乳,怀抱一男孩作喂奶状。这种头包丝帕的习俗,至今仍在大足边远农村地区沿袭。而“父母恩重经变图”共10组雕像,包括怀孕、临产、喂奶、母子同床等画面,并刻偈语:“三千条律令,不孝最为先,人间遭辟历(霹雳),地狱饮洋铜。”
在一处接连开凿的三个洞窟中,居中一洞为佛像,佛左右侍立十大菩萨;左为道君洞,太上老君像高洁古朴,左右侍立“大法”“真人”14尊像;右为文宣王洞,孔子头戴束巾,左右侍立颜回、仲由等十大弟子。
——摘鳊自刘长久等《大足石刻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大足石刻所体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足石刻特点形成的原因。
2016-11-27更新 | 151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科举考试中经过会试录取的考生,都要进行复试,由于在御殿中进行,称殿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中主考官逐渐与考中的举子,形成一种私人关系,也在官吏之间形成各种不同派别。宋太相开宝六年,首开殿试先河,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的考生只可以向天子谢恩,成为“天子门生”。殿试科目只有一种,就是策问。策问第一层是选经义中有关治国方略的某一基本论题,让对有策者从经旨上阐述;第二层是让对策者围绕第一层中心论题,联系历代及本朝的相关治国实践展开论述,分析:第三层是提出当今治国中存在的与主论相关的实际问题,让举人讲自己的见解与主张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

材料二:



图1清末殿试宫殿前 图2紫禁城某区域宫殿的考生群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分析科举考试中设置殿试的目的,并概括殿试策问内容的特色。
(2)阅读材料二,指出图1照片中的“殿试宫殿”在图2中的位置(填写代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建筑群的地位并简要说明其文化内涵。
2017-12-15更新 | 3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