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政治类热点 > 教育与选官用人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33 题号:110935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官们自应形成一个具有共同思想的集团。他们都知道施政出于仁民爱物之心,亦即同情和怜恤之心,文官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多少年来,文官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强迫坐在宝座上的皇帝在处理政务时摈斥他个人的意志。皇帝没有办法抵御这种力量,因为他的权威产生于百官的俯伏跪拜之中,他实际上所能控制的则至为微薄。万历皇帝明白了自己立常洵的计划不能成功,就心灰意懒,对这个操纵实际的官僚集团日益疏远。采取了长期怠工的消极对抗。

各式各样的社会关系也使他们结成小集团。出生于一省一县,是为“乡谊”。同一年考中举人或进士,是为“年谊”。婚姻关系,包括男女双方的远亲近属,是为“姻谊”。这多种的“谊”是形成文官派系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明朝的历史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即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摘编自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二   政治恩赐制是中世纪及近代英国任用官员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府官员不是通过考试,而是君主以恩赐方式将宫廷及政府官职授予其信任的贵族。……到了18世纪末,由于“恩赐制”的影响,文官系统相当紊乱……1854年,由当时的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维廉根据广泛的调查,提出了一项改革文官制度的方案,即著名的“诺斯科特一杜维廉报告”。……这样英国的近现代文官制度开始逐步建立起来。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文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成为英国政治力量中最为稳定的一部分。……在英国,常任文官实行公开竞考、择优录取 的原则,这同时也是西方国家文官制度中最具代表性的原则之一。文官选拔考试的一般形式 包括笔试、口试以及实际操作考试等。考试分两轮,首轮考试一般多采用笔试,复试则按所招文官的职位、类别的不同,采取相对灵活的录取方式。文官一经录用,非经法定事由或辞职,即可任职终身。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朝文官政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仁宇为什么说“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文官制度的不同之处。
【知识点】 教育与选官用人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教育史上系统兴办职业教育始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颁行全国的《奏定学堂章程》,时称“实业教育”。章程规定实业教育除艺徒学堂(免收学费)及实业补习学堂外,分初等实业、中等事业和高等实业(均由官厅补贴学费)三等,合计休学十五年。实业教育以教授农业、商业、商船和工业技艺和知识,使毕业后能从事、胜任相关行业为宗旨。此后职业教育在中国蓬勃发展,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陈青之《中国教育史》等

材料二   明治政府于1899年正式颁布了日本第一部有关职业教育的法令——《实业学校令》,确认了中级职业教育与中等普通教育并行的教育制度,对实业学校统一分类,以养成实践教育能力为主要教育目标。日本的职业教育现已形成由学校内的职业教育、企业内的职业训练和公共职业训练三部分构成的教育体系,使日本由一个贫弱小国跃升为世界强国,也使日本经济在二战后依然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

——摘编自李继廷等编《中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制度改革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职业教育初创阶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治政府和晚清政府注重职业教育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职业教育在国家发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2021-01-05更新 | 3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民国初期公民教育]

材料   辛亥革命后,公民概念和公民权利的法律规定才开始在中国产生。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对公民权利作出规定。近代公民教育思想发展的早期尚未明确提出公民教育的思想,而主要体现为以培养公民道德为核心的中西融合的德育观。在学习借鉴西方公民教育之初,不少学者强调德国公民教育之思想,不可完全移植于我国。商务印书馆和《中华教育界》等民间社会机构发表西方公民教育著作文章,顺应时代要求,自觉承担推动公民教育的重任。朱元善于1916年提出,教育之 方针自当以新国家之本质为主眼,而置重于共和立宪国民之养成非实施公民教育不可。随着西方公民教育思想不断传入中国,不少教育界人士开始明确提出实施公民教育的主张,早期以公民道德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演变成为以公民资格为主题的公民教育思想。人们提倡将民主共和精神的培养作为公民教育目标模式构建的基础,使公民教育范围扩展到社会公共生活领域。

——摘编自朱小蔓、冯秀军《中国公民教育发展观脉络探析》


(1)依据材料概括民国初期公民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期公民教育的意义。
2022-10-14更新 | 5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作为中国近现代最杰出的学者之一,张元济参与主持和督导商务印书馆近60年,带领着商务诸君以“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在毫无成例可援的情况下,凭着集体智慧,1903年推出“最新教科书”成为中国第一套现代教科书、1912年推出“共和国教科书”为变革中的国家确立全新文化标准、1922年推出“新学制教科书”诠释了民国教育改革巅峰。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即将响起,他从《史记》《左传》《战国策》中撷取8篇故事,对原文作了适当的删节,并全部翻译成白话文,并在每篇后面加以评点。8篇故事包括《公孙杵臼程婴》《伍尚》《子路》《豫让》《聂政》《荆轲》《田横》《贯高》,所涉及的人物却不止上述9人,比如《荆轲》一篇就记录了田光、樊於期、荆轲、高渐离四个人的慷慨就死。编书不仅有抵御外侮的意思,更有扭转社会风气、抵抗人格堕落的宏愿在内。

——摘编自吴小鸥《中国现代教科书之父张元济》等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元济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2)根据材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元济取得贡献的原因。
2021-01-04更新 | 1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