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076 题号:1127474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图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节选自康有为1898年9月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图一:清代的长袍马褂 图二:西装和中山装

图三:“文革”时期人们的穿着 图四:当代绚丽多彩的服饰
请回答:(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有何主张并说明其理由。
(3)图二与图一相比,图四与图三相比,说明图二、图四服装发生变化的政治和思想因素。
(4)在材料三中,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你能看出中国服饰变化有什么趋势?从这种变化中,你能得出中华民族在不同阶段各有何精神追求?
(5)综合以上认识,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 遏制“舌尖上的消费”,引领消费新风尚。每个时代的经济对当时消费文化观念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同一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想也对消费文化观念的演变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符号消费:指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外,还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涵”的消费)

年代历史时代消费实态和消费观念
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古典时期消费实态:反对奢侈消费,提倡节制和等级消费,轻日常生活消费,重公共消费,轻物资消费,重精神性娱乐消费。
消费观念:快乐幸福的理性节俭消费观为主流。
5世纪至15世纪中世纪消费实态:轻世俗消费,追求来世。
消费观念:非理性节俭为主流。
16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现代前期消费实态:肯定消费地位,注重生活质量,进行有节制的消费。
消费观念:理性节俭为主流。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现代时期消费实态:大众消费主义兴起,追求物质享受,注重休闲娱乐,奢侈品进入普通家庭。
消费观念:非理性奢侈为主流。

—据高海霞《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变迁研究》

材料二   (开埠通商后),近代上海的商人们讲求体面排场,追求奢侈豪华,为的是得到某种优胜者的快感,为的是向人们证实自己的社会价值。—--朱时英《近代中国商业发展与消费习俗变迁》

材料三    分期付款、抵押贷款、信用卡等消费方式引诱人们用手头还没有的钱买用不着的东西,……由新教伦理的节俭观让位于享乐消费观。   

——潘海林《20世纪20年代美国消费文化的崛起》

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曾把那些上街购物的家庭妇女称作爱国者。   

   ——韩毅《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历史反思》


请回答:
(1)从“中世纪”到“现代前期”,西方消费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要分析变化的经济原因。
(2)简要分析“现代时期”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形成的原因。
(3)材料二对研究近代中国消费观的变迁是否有历史价值?为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
2022-06-21更新 | 4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节庆习俗与社会变迁。

材料一   春节,也叫过年。上古时期,还没有“年”的概念。尧舜时称“载”,夏代称“岁”,商代称“祀”,周代才称“年”。《说文解字》中“年”的意思就是稻谷熟了。因此早期的过年,是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活动。到了唐宋时期,年才形成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祝福和互相狂欢的这样一种文化传统。民国初年,北京政府采用阳历,形成了历法上的“二元社会”格局:社会上层主要用阳历,下层民众主要用阴历。有一副对联是这么形容当时的这种现象的:“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南京国民政府认为,“国历是世界.上最通行最进步的历法”“旧历是一本阴阳五行的类书,迷信日程的令典”,应改变北京政府的“正朔”,完成总理遗志,进行除旧布新的社会变革。于是他们采取了一种非常激进的手段,依靠政治手段通令全国,从193011日起,商民一律不许沿用旧历、过旧历年,一律遵行国历、过国历新年。国民政府的这场废除旧历运动最终因激起了民众的强烈反对而不了了之。

材料二   据老年人回忆,过去过年吃团圆饭总是一大家人,甚至家族中的所有人都围坐在一起。上席坐着祖辈,下席坐着父辈,大家轮流敬酒,并且相互走动拜年,送些礼品或压岁钱。现在,送鲜花、营养补品、敬老金等蔚然成风,团圆饭也不动手,而是到酒店去吃。以前农村的人们物质生活不够充分,平时很少吃肉,等待过年了吃肉来改善生活。现在过年,人们的消费结构由过去的“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衣食住行的位次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过年除了走亲访友,主要是在家中待亲。现在,旅游过年已不是新鲜事,大年初一逛街、逛公园的比比皆是。穿件漂亮的衣服,吃顿丰盛的年夜饭,这是以往的过年方式。如今,这种生活方式正在悄然改变,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的幸福指数和发展前景,过年方式也由忙吃穿向找财路、求发展转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废除旧历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并分析春节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当代过年的变化,并指出近现代以来民生变迁的主要原因与特点。
2022-05-24更新 | 3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伦敦集中了庞大的国家行政机构、大批工厂、金融和保险机构、宗教团体、俱乐部、博物馆、艺术馆,先进发达的服务业设施。1600 年,伦敦有 25 万人,约为全国第二大城市诺里奇的 16 倍。到 1801 年,当一大批工业城市兴起后,伦敦人口达 96 万,仍是当时第二大城市曼彻斯特的 11.4 倍。伦敦都市区域扩大很快,远远超出旧城的范围,城市建筑沿着主要公路和铁路向郊外延伸,吞噬了邻近的威斯敏斯特、索斯沃克、格林尼治、德普特福德等,形成一个庞大无比的都市区——大伦敦市。

——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


材料二       下面是 19 世纪后期至 20 世纪初上海流行的新的城市用语。
时间新的城市用语

1872
租界、洋房、接声筒、礼拜、女王、大菜、啤酒、马车、香水、洋肥皂、
欧洲、风扇、自鸣钟、马路、地球、风雨针、电表

1893
洋场、租界、工部局、煤气灯、电气灯、电报、电杆、地火、抛球场、
东洋车、马路、外国戏院

1906
地球、铁路、轮船、工程局、洋场、公会、警察、公家花园、博物院、
商品陈列所、会审公堂、外国律师、领事、西商总会、洋务局、制造局、
招商局、学务总会、女学堂、师范学堂、商会、银行、公司、印书局等

——据邵建《新生活·新观念·新名词:以近代上海城市用语变迁为考察线索》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 19 世纪伦敦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 19 世纪后期至 20 世纪初上海城市发展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其 作简要评价。
(3)19 世纪伦敦和上海的发展反映了近代英国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差异。根据上述材料并结 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017-08-29更新 | 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