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 五四运动 > 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过程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0 题号:1134497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四运动的大功劳,是解放思想。我自己就解放了思想。我抛弃了从前“书不读秦汉以下,文章以骈体为正宗”的“信条”,把从前读过的经史子集统统置于高阁,开始钻研马克思主义,浏览欧洲十九世纪各派的文艺思潮,并努力翻译、介绍,这都是受了五四时期在北京出版的《新青年》的影响。只有看得多,才能比较,才能分辨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只有这样自己探索出来的正确东西,自己才真正受用。

——摘自茅盾《五四运动回忆录》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近代以来,中国外交与世界变局相互激荡;当前,世界又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材料一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为起点,清王朝遇到了来自西方列强和西方化的日本几个回合的强烈冲击,并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不仅仅丧失了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清王朝也最终成了“洋人的朝廷”。

材料二 顾维钧(顾维钧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的滔滔雄辩,在巴黎和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然而,中国的命运又岂是一个外交官的雄辩所能改变得了的?五强控制的和会最终决定由日本获取德国在山东享有的权益。

材料三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力,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我们应该以我们共信的原则给世界建立一个范例,证明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材料四   “中国同任何国家没有结盟的关系,完全采取独立自主的政策。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邓小平(1984年)

材料五 当前的世界大变局下,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发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声音。中国致力于亚投行的快速扩员、“一带一路”朋友圈的扩大,充分说明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严文斌《解构百年大变局之“变”与“局”》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哪一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丧失“主权的独立与完整”?造成清王朝在外交上不断丧权辱国的内在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中国参加巴黎和会的主要诉求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所引发的“爱国群众运动”,以及中国外交代表团的最终决定。
(3)结合材料三指出:这里的“原则”指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这些原则有何重大意义?
(4)材料四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新特点是什么?
(5)据材料五,指出中国在当前的世界大变局中所提出的国际关系新理念,以及相应的外交作为。
2022-02-17更新 | 9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情感纽带与精神支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任选其中一幅图片围绕主题进行说明(包括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

材料二:2018年是伟人毛泽东诞辰125周年,下面是毛泽东同志留下的经典论断。

论断背景该论断指导的相类实践活动及影响
1“应当先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去保存力量,发动农民革命。”

——1927年9月毛泽东在文家市里仁学校场上的讲话

2“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兵民是胜利之本。”

——1938年《论持久战》

3“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1946年8月《和美国记者安•路易斯•斯特朗的话

解放战争爆发鼓舞军民斗志,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最终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2)请将表格填写完整。
2019-03-21更新 | 7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中国的国际交往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后期开始,一些西方传教士来华,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方面知识介绍给中国,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如徐光启翻译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书籍,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明清时期中外关系出现了哪些变化?分析这些变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 段祺瑞相信,“日本人既已加入(指参加一战),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而“德国虽系当今之强国,但众怒难犯。料其难以取胜。将来协约国取得胜利,中国将成局外之人,而我国参加,那将迥然成另一局面。到时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和会上有我一席之地……”
——《中国从“一战”获得多少好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段祺瑞主张参战的动机,其动机是否实现,请以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三   1944年,中外记者団延安之行对红色中国和边区形象的报道,对西方影响较大。……在西方记者和观察者的笔下,红色中国及其后来的边区是一个“没有乞丐、没有鸦片、没有卖淫、没有贪污和苛捐杂税的理想社会”。当爱泼斯坦坐在延安的窑洞前,准备将自己的见闻告诉家人时,他的感受基本上是所有在延安的外国记者的共同心声,“我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这个中国充满希望,没有饥饿,没有失败主义情绪。延安使人感到未来的中国已经在今天出现”。
——《外国人看中国2500年――西方眼中中国形象的变迁》
材料四

(3)根据材料三说明西方记者对红色中国和边区持何种态度?分析产生这种态度的原因。材料四所列事件反映了中国与联合国关系史上的哪三个重要阶段?这些事件对中国和联合国产生哪些重大影响?
2016-12-12更新 | 28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