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发达的古代农业 >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题型:单选题-单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90 题号:11468349
《王祯农书·地利篇》中记载:天下地土,南北高下相半。且以江淮南北论之;江淮以北,高田平旷,所种宜黍稷等稼;江淮以南,下土涂泥,所种宜稻林。又南北渐远,寒暖殊别.故所种早晚不同;惟东西寒暖稍平,所种杂错,然亦有南北高之殊。该记载意在说明
A.元朝的经济重心已在南方奠定B.中国古代的农业南北方差异较大
C.传统农业强调因地制宜的原则D.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主要特征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下图是出土于甘肃省嘉峪关地区魏晋墓葬中的两幅壁画。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农业生产动力有了重大突破
B.犁耕技术已在西北地区出现
C.北魏均田制推动了农民垦荒
D.魏晋时期曲辕犁还没有出现
2017-08-06更新 | 144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A.是西汉的播种工具耧车
B.属于唐朝的水力灌溉工具
C.在东汉时期广泛使用
D.表明我国犁耕已相当完善
2018-11-30更新 | 117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西周初年,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分明,宴乐时天子八佾,诸侯为六,卿大夫为四,士为二。春秋时期,鲁国卿大夫季氏却“八佾舞于庭”,且“士无常君,国无定臣”。这一变化根源在于:
A.铁器牛耕使用
B.分封制度崩溃
C.礼乐文明崩坏
D.社会动荡不安
2017-11-06更新 | 1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