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苏联史》
材料二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四 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全集》
请回答:
(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4)结合材料归纳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相似题推荐
材料一 他(指罗斯福)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法规和政策。诸如,通过紧急银行法来整顿银行秩序;……签署农业调整法,以帮助恢复农产品价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为经济恢复注入资金。新政期间,美国还建立起养老和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整个美国就像经历了一场由总统推动的社会革命。在美国人记忆中,这是政府第一次如此广泛、如此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
——《大国崛起》解说词之十一
材料二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亡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据材料一中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并指出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中列宁提出“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为此他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概括指出1921年前后苏俄农业政策的变化。
材料一 1920年9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家。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
——摘编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
年份 | 钢(万吨) | 煤炭(万吨) | 棉织物(亿平方米) | 谷物(万吨) |
1928年 | 425.1 | 3551 | 18.21 | 7330 |
1940年 | 1831.7 | 16592.3 | 27.15 | 9564 |
增幅(%) | 330.08 | 367.25 | 49.09 | 30.48 |
——据周荣坤等《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说:“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法西斯的威胁从1933年起就开始迅速增长。”“我国人民用他们在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就会在法西斯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
——陆南泉等《苏联真相》
材料四 (1945年后)苏联工业的发展已出现停滞现象……其部分原因是,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另一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列宁两次讲话所体现的经济政策。
(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发展经济的方针,并概括这一方针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四,归纳1945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停滞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说说你对发展工农业生产的认识。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护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且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
——摘自《苏联史》
材料二 尤里·布尔金(20世纪末期俄罗斯政论家)把列宁分为1917年十月革命和内战时期的列宁、1921年前后的列宁、1923年初的列宁这“三个列宁”。布尔金说第一个列宁是“独裁者”“暴君”,根本不重视法律;第二个列宁放弃了暴力,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事实上列宁(“第二个列宁”)这一变革的性质不是单一国家的,而是具有国际性的,这一点得到中国最新经验的证实。
——摘编自【俄】格·库斯托夫《尤里·布尔金宝贵的自贡》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列宁的观点及当时苏俄的国内政策。
(2)材料二的作者对“尤里·布尔金”的观点持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看待“第二个列宁”的?
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急剧的转变……学习实行“新经济政策”。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列宁《关于共和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作了怎样的说明?
材料一 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
——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1)材料一中的“布尔什维主义”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二
列宁同志清扫地球
(2)依据材料二,概括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分配制。
(3)材料三反映了苏俄面对危机实行的什么政策?其积极作用是什么?
材料四 对于苏联模式,人们一直有不同的评价:①从成就的角度,强调这一模式对苏联国力提高有巨大作用;②批评这一模式严重的弊端和付出的过重代价;③从斯大林执政初期的苏联国内外环境出发,认为苏联走这一模式有必要性。
——根据王云龙、刘长江《世界现代化历程·俄罗斯东欧卷》等整理
(4)材料四关于苏联模式的三种评价,你倾向哪一种?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编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紧运行(注:大意是指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加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为了与这种经济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要素市场基本消亡,产品市场也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曾先后借鉴苏联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1992年,邓小平同志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冲击的方法”和“围攻的方法”分别指苏俄实行的什么经济政策?与“冲击的方法”相比,“围攻的方法”有何显著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说明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后期中国经济体制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农村和城市改革中实施的具体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苏两国的经济发展之路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材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集聚战争资源上取得的成功以及这一战时体制中体现的某些“共产主义”的做法使得列宁一度认为,“这条道路是正确的,一定能使我们获得巨大成就,保证我们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按照这一指导思想,1920年9月,俄共(布)中央给各省省委的信中强调:“下达给乡的征集额,就是余粮额,居民要用连环保的方式予以完成”;同时,俄共(布)中央还决定,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直至关进集中营。
——摘编自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崩溃》
材料二 1921年5月,苏维埃政权通过关于交换的法令,宣布实行产品交换。……同时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允许私人自由贸易……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
——摘编自《列宁新经济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上的措施及其局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并说明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护生活与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且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
——摘自《苏联史》
材料二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与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错误。
——摘自《列宁选集》
材料三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与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政治形势向我们说明。在很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四必须后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与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商品交换。
——摘自《列宁全集》第42卷
请回答:
(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
(2)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战争需要之外,主要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4)材料四中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5)结合材料回答,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材料一 1871年,马克思无情地嘲笑了“洋洋自得地望着巴黎的废墟”和“巴黎无产者的尸体”的俾斯麦,指出他“和一切飞黄腾达的国家要人一样,目光短浅,只看到这个巨大历史事件的外表”。马克思严肃地指出,俾斯麦以及“满脑子警察气味的资产阶级”根本不懂:“阶级斗争无论在何处、以何种形式、在何种条件下表现出来,自然总是由我们协会的会员站在最前列。产生这个协会的土壤就是现代社会本身。无论屠杀多少人,都不能把这个协会铲除。要铲除它,各国政府首先必须铲除资本对劳动的专横统治,即铲除它们自身的寄生性生存的条件。”
——蔡仲德《<共产党宣言>的原则永存》
材料二 在大工业基本国有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把中型企业和大部分小企业收归国有。1918年11月,苏维埃政府发布法令,规定粮食人民委员有权征集、分配、运输个人和家庭所需的一切物品,坚决取缔私人商业。全体城乡居民都必须加入消费公社,实行产品和日用必需品的回家的统一分配制。由工农国防委员会对国家经济实行总领导,将各工业部门划归有关总局。总局按部门特征设置,如石油工业总局、煤炭工业总局等,企业基本上直属中央总管理局控制。1920年1月29日人民委员会发布法令,规定所有居民,不论其从事任何工作,都必须一次性地或定期地履行各种性质的劳动义务。
——摘编自朱荣《列宁在十月革命后经济思想的演变》
材料三 在赫鲁晓夫时期,“改革”一词尚未流行,我们可以把他采取的一些举措称为改革,也可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个改革者或改革家,但他在当政期间根本没有把改革作为一种自觉的意识,没有把改革上升到“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理论高度来认识,也没有把改革当作一项长期的全局的事业加以规划和实施,更谈不上把改革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行动纲领加以贯彻。因此,他的改革只能是零打碎敲的,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随意性,不论成功还是失败,经验还是教训,都没有认真地加以总结。
——周尚文《赫鲁晓夫改革的合理性及其局限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们协会”与“现代社会本身”的关系,指出“这个巨大历史事件”并分析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战时共产主义体制在经济上的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
(3)理解与认识他人的历史评价,并形成自我认识是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请参考这一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三学者对赫鲁晓夫的评价,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其评价谈谈你的认识。
(1)基于上述认识,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实行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
(2)罗斯福所说的深重的灾难指的是什么?指出他“采取的措施”对美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
(3)指出在上述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并结合现实和所学说明其作用。
材料一:一战的结束,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先后失败,十月革命引起的革命高潮很快又归于平静。列宁指出:“经过三年的战争,我们迫使几乎所有这些国家都放弃了继续干涉的念头。……长期僵持、双方最后不分胜负的局面终于形成了。”苏维埃俄国与资本主义国家间形成了一个相互对峙、彼此制衡的均势局面。1919年底以来,列宁将和平共处理念作为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往来关系的一种常态化操作和经常性策略。列宁指出:“只要资本主义国家还照样存在,我们就必须同它们做生意。”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假如“没有俄国,欧洲的经济生活就不可能调整好”。
材料二:在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时期,列宁主张,要学习资本主义的生产知识、管理经验和劳动技能,并把学来的这些东西融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去。列宁强调指出:试图不学习、不利用资本主义而自身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想法,是典型的中非洲居民落后心理表现在苏俄的上演;社会主义也是建立在强有力的资本主义基础之上的,企图将二者对立起来,不管是在理论层面上还是在实践层面上,都是完全不成立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效洲《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影响列宁将和平共处理念作为一种“常态化操作”的客观形势。(2)评价材料二中有关列宁实行和平共处的基本策略。
【推荐3】20世纪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在“变”中发展,这一时期,带“新”的词汇频繁出现。以下的“新”就是其中的代表。
材料一 美国之“新”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材料二 苏俄之“新”--新经济政策
1921年10月14日,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建设社会主义“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措施的作用。
(2)概括材料二中的核心观点,结合俄国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时期的相关措施,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该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