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 明末清初思想家 > 黄宗羲的思想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2 题号:1151007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羲不仅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及其“一家之法”,而且在批判的基础上描绘了一幅“天下之法”的“法治”新蓝图。这一新蓝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立法必须体现“天下人”的利益,为天下人兴利除害,也就是要立“天下之法”以代替君主“一家之法”。其次,在如何实现上述目的方面,黄宗羲还设计了几项重要的制度性方案:一是提出了“学校议政”,让学校成为“公其是非”的议政机关,并享有最高决策权;二是提出“君臣共治分权”,包括置宰相,并提高相权使宰相手握重权的自主权和自治权。最后,黄宗羲还提出了“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观点。

——摘编自蔡如堂《西方古典自然法学与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   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移的一条经验”。鉴于此,他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种,并将它们分别赋予不同的机关。他认为,只有各种权力间彼此能够相制衡的体制才有可能会创造一个无私的政体。在他看来,立法权属于议会,因为它代表着国家的一般意志应该由人民集体享有。行政权执行国家的意志由君主或国王行使。因为行政部门需要行动迅速,所以应由一个人管理。司法权由法院行使。法院由人民阶层中选出的人员组成。孟德斯鸠强调“其中任何两个权力都不能集中在一个人或一个机关手中,否则自由便不复存在。如果三种权力由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行使,那一切便都完了。”

——摘编自温晓《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1)根据材料一,归纳黄宗羲的“法治”思想的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与孟德斯鸠思想核心的异同点。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思想不同之处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下为主,君为客。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

材料五   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这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政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涮得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

——陈独秀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三位思想家的政治观点及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黄宗羲和梁启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两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3)材料五中陈独秀表明了什么观点?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为什么以反孔为突破口开展新文化运动?陈独秀的观点有什么局限?
(4)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应怎样正确对待儒家思想?
2019-10-14更新 | 1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限制君权的思想因先秦儒家的发挥,特别是经过后人的改造和发展,虽演变很多而仍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中国古代从周公“以德配天”、孟子的“民贵君轻”的主张,到董仲舒的“天人相与”及其“灾异谴告”说,从朱熹要求君主收拾身心去其私念、主张加强宰相和谏官的职权,到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的“君臣共治、地方分治”,这些直到今天看来仍闪耀着进步光芒的思想越到后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据黄毅《论中国古代限制君权的思想》(1996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中国儒家限制君权的思想。
(2)简要评价上述思想。
2020-11-16更新 | 4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作为我国正统的意识形态,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儒家思想也历经沧桑。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材料言论言论者思想核心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A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朱熹B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阳明C


(1)根据上面的儒学言论,概括其核心思想。

材料二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2)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截至2010年,中国已在9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派出教师3000余名,注册学员人数达30万。英国在2012年增长到20所孔子学院和63间孔子课堂,此外,还有20多所大学在“排队”申请希望能早日开设孔子学院。

——摘自新华社报


(3)从儒学不断发展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2019-10-05更新 | 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