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商业的发展 > 秦汉的商业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6 题号:11737867
事物的变化,历史的延续,是人们观察、分析问题的重要尺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大概)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则纤啬(计较细微)之风日益甚,然则睦姻任恤之风往往难见于士大夫,而转见于商贾,何也?则以天下之势偏重在商,凡豪杰有智略之人多出焉。其业则商贾也,其人则豪杰也。为豪杰则洞悉天下之物情,故能为人所不为,不忍人所忍,是故为士者转益纤啬,为商者转敦古谊。此又世道风俗之大较也。

——沈垚《落帆楼文集》


根据材料一所论“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结合所学,以汉、唐为例,概括指出宋代以前商人的社会地位,并提炼总结作者的主要观点。
2020高三下·浙江·专题练习 查看更多[3]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战争的经常发生,使相当一部分官营手工工场必须用于生产武器、战车等军需品,这样必定会有一些手工业交给小私营工商业者经营,“工商食官”制度受到越来越大的破坏。秦国商鞅正式提出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秦朝没有真正执行。《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巴寡妇清……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洁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西汉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在经济上采用放任自流,以期尽快恢复严重受损的国民经济。于是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摘编自王兆丰《从政策看战国秦汉时期商业发达的原因》

材料二:马行街铺席:马行北去旧封丘门外袄庙斜街州北瓦子……其余坊巷院落,纵横万数,莫知纪极(终极)。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闲去处,通晓不绝。

——《东京梦华录卷三》

材料三: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超越了以往的历史年代,也出现了许多的新特点。除北京、南京外,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另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城市,尤以江南地区为盛。也出现了高效农业与丝、棉纺织业并重的江南经济,全国最大的商品粮输出区——长江中上游地区。国内市场空前扩大,地区间商品交换空前繁荣,四通八达的海陆、陆路和内河航运便利了商品的流通,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摘编自百度《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分析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不得摘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认识。
2019-06-14更新 | 22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由于出现了财政危机,国家取消行之已久的盐铁特许制度,由政府自行经营盐铁。其时,王国的问题已经解决,山海资源的垄断权也已全部收归朝廷……盐铁官营,国家不仅占有原有盐铁商人的利润,而且把农民对盐铁的消费纳入了国家的财政市场……国家一旦控制了盐铁,也就是间接控制了人口。大量为豪族地主所隐占的人口,在盐铁官营之下,不得不出高价买官盐,用官铁,等于是向国家交税……“天下之利”皆由国家掌握……将商人排斥于流通领域之外面,由国家直接经营商业,本质上是国家通过商业独占以榨取农业赋税的一种方式

—摘编自程念棋《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

(1)结合材料,分析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专营的背景和作用。

材料二至两宋时期,国家建立了逐渐完善的商税制度,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而商税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国家维持其庞大的官僚机构正常运行和两宋王朝赡军养兵的巨额费用……“以朝廷雄富,犹言采山煮海,一年商利不入,则或阙军需”……“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唐宋以来,商业市镇的崛起和繁荣…所带来的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以税收为核心成为宋代设镇的主要标准。这些新兴商业市镇所创造的商业税收也确实在财政上对宋朝政府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摘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政府商业政策的调整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明清时期,运河沿岸地区成为当时重要的经济、文化区域。元代朱德润在《飞虹桥诗》中描述了运河两岸的景象:“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毡碧婉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明清时期北上的漕船为运河带来了大量原料,丰富的原料促成了加工业的繁荣。

运河的贯通,使沿岸的城镇形成了一道新兴的文化带。明清两代山东出了10名状元,其中6名出自该文化带。运河沿岸的济宁,作为中国传统儒学的根据地,明以前民间信仰比较单一和正统。晚清以后,金龙四大王崇拜、天妃信仰、关帝崇拜等开始传开。同时,运河的贯通也使人们逐渐由“尚俭崇朴”“循规蹈矩”向“糜然向奢”“违礼越制”转变。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该时期运河两岸经济发展的状况。并指出运河的开通对当地产生了哪些影响?

2018-07-30更新 | 3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2》

材料二   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


(1)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
2017-04-19更新 | 47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