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太平天国运动 > 太平天国的评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93 题号:117780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平天国前期,宗教仪式中的礼拜祷告等活动都是日常化的,而且要求十分严格,如在做礼拜时,从前一天开始且其“城市各馆,极力铺陈”。到太平天国后期就大不相同了,常熟县某汤姓地主在日记中记载了一钱姓太平军高官敬佛崇道的事情,佛道本是上帝极力破除的偶像之一。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在很多时候不再强调宗教的力量,而是通过华夷之辨、 满汉之仇来激发人们对清政府的仇恨,其他实力割据者在壮大自己时也都没有再从宗教的角度去努力。

——摘编自王蒙《多元的上帝观:太平天国宗教文化研究》

材料二   帝国主义者没那么好心,在国内现代化已经完成差不多之后,又义务帮助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他们到中国是来殖民、占领、掠夺、剥削的,最终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受到严重威胁,这种威胁到1900年达到前所未有的严重程度。中国传统的农耕宗法社会受到严重冲击,甚至有无法维持下去的危险;习惯了旧有生产生活方式的中国农民以及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朝贵族,这两个过去的对立阶级,现在却破天荒地团结起来,捍卫自己的吃喝住穿,只是碰巧,他们的努力和爱国这样一个光荣的目标重合了。

——摘编自张濒《对唯物史观中历史进步思想的反思——以义和团运动评价为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宗教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作用的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义和团运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与抗争,终于使苦难的中国望见曙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封面

材料二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

材料三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四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请回答:

(1)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是“农业空想社会主义”,请你为这些历史学家寻找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理由。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了,试分析其失败的主客观原因,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经验教训?

(2)请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的史实。

(3)据材料三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2018-11-28更新 | 6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有学者认为,民变和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主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民变是下层群众用直接诉诸行动的方式以表达自己对现存社会的不满和反抗,是中国社会内在矛盾激化的产物。与革命相比,民变具有自发性、分散性和落后性,因此二者并不是相同…20世纪初年的民变却已非循环式改朝换代所能涵盖了。民变中既有旧的力量,也有新的力量,它们各自按照自己的内在要求而行动。这种行动既造成了彼此的呼应,也造成了彼此的矛盾……对于革命来说,民变的最大意义乃在于它们以自己的出现和存在推动了形势,促成了清朝统治秩序的瓦解。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完成下列要求:
(1)与古代史相比,1840年以后激化晚清社会矛盾的新因素有哪些?这些新因素决定了中国社会的性质是什么?
(2)太平天国运动是“民变”之一,举一例史实说明其带有“循环式改朝换代”的特点。20世纪初,民变与革命彼此呼应,例举1911年史实加以说明。
(3)概括材料中作者的观点,由这一观点指出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历史含义。
2019-12-05更新 | 9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中国的乡绅阶层主要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这种身份特点。使他们成为了儒家文化最可靠的信徒。尽管他们中有些人曾经掌柄过有限的权印,极少数人可能升迁官衙,但从整体而言,他们始终处在封建社会的清议派和统治集团的在野派位置。他们出资办地方治安队或国练,大多还自任头领,对乡村社会治安进行控制、操纵、他们通过出租土地,控制租地农民的经济利益,通过领头集资修建水渠、道路,把持乡村经济生产要素,通过捐款救灾,稳定当地民心,减轻官府的压力,维系着与乡民、官府的经济关系。

——摘编自沈赛葵《近代中国乡绅阶层及其社会地位》

材料二英国乡绅不是一个阶级,它是若干社会带级的混合体和总称。15世纪后,地方实权落到大多由乡绅出生的治安法官手里,治安法官除维持乡里治安外,还执行司法事务,监督价格标准,规定工资限度,惩罚盗贼和流浪者,管理公共事务和福利等。每20个乡绅家庭中就有一个家庭是新加入者,有一半的乡绅家庭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家族历史。乡绅们认识到接受教育是上升到上层社会的阶梯,所以,发财致富之后,越来越热衷于把子女送到大学去接受教育。大量出身于乡绅家庭的知识分子,逐步分享了贵族的政治权利。由于乡绅所具有的新的经济特点,一定程度上执行了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成长的政策。

——据徐华娟《社会转型时期英国乡绅筒论》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英两国乡绅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社会转型角度分析中英两国乡绅的不同作用及原因。

2017-09-07更新 | 1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