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34 题号:11881025
鸦片战争后,民族机器棉纺织业“突发式”的产生,棉纺织业跨手工业和民族机器工业两个,成为早期工业化进程中二元模式的典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棉纺织业是近代中国最为典型的“两栖”行业。机器工业以“纺”为主,以“织”为辅,手工业以“织”布为重,以“纺”线为次。1913年,国内机制布产量增长到1756万匹,在棉布总产量中的比重也仅为2.26%。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若干现代因素催生了棉织业的原始工业化:华北是民族机器纺纱的集中之地,郑州、石家庄等地也创办了华商纱厂,这些纱厂的崛起为邻近的高阳、宝坻等地的手织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供应。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相继出现了改良的手拉机和足踏机,手拉机一人一日约能织布四五十尺。1906年,高阳商会集资向天津日商田村洋行购买织机,试办工厂,是为高阳布改良之始。晚清中央和各地方设立了一批传习性质的工艺局所,招收了许多织布学徒,学徒毕业后,成为工场工人。北京政府税务处重申“旧式土布,为织布生计攸关,除仍照土布减税成案每百斤征收出口正税1两及运往内地照纳沿途税厘外,其由此口运至彼口应即免征复进口半税”。

——摘编自彭南生《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一以近代民族棉纺织业为例》

材料二   1840牟后,资本主义国家依靠侵略特权的保护和竞争优势,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纺织品占总价值的70%。原“衣被天下”的东南沿海,一些专以纺织为业的农村因而受到很大冲击。与此同时,外国商人还从中国大量收购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丝、茶的生产发展。外商操纵中国丝、茶的出口贸易,使中国的丝、茶生产服务于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并日益商品化。这种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诱使土地所有者改变农业生产的目的,不得不面对农产品市场,调整种植结构以增加收入。

——摘编自曹中原《中国自然经济究竟何时开始解体》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棉纺织业的特点,以及推动棉织业原始工业化的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南沿海纺织业受到冲击的原因,并简析近代农产品商品化产生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棉纺织业开始于17世纪,但是在此之前的几个世纪里,英国的民族工业一毛纺织业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因此,在与传统行业的竞争中,棉纺织业才有了初步发展。1760年是一个见证工业连续变化和发展的约定俗成的年份,成功改变棉纺织业面貌的第一台纺纱机在随后的10年间问世了,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揭开了英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幕一工业革命;这一时期英国击败了它欧洲大陆上的竞争者法国,从而为英国棉纺织业的早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内外环境。英国棉纺织业以印度、美国等为原料的来源地,以本国的先进技术、生产组织形式为依托,将加工的棉纺织品销售到世界各地。作为一个不生产棉花的国度,英国却由此成为近代棉纺织业发展的“故乡”。

——摘编自杨松《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

材料二   1772~1856年英国棉纺品总产出及出口和国内消费所占的比例

年份棉纺织品总值(百万镑)出口商品国内消费商品
价值(百万镑)比重(%)价值(百万镑)比重(%)
1772~17740.80.337.50.562.5
1795~179710.03.535.06.565.0
1798~180011.16.861.34.338.7
1805~180718.912.566.16.433.9
1811~181328.317.461.510.938.5
1824~182633.117.452.615.747.4
1834~183644.622.450.222.249.8
1844~184646.725.855.220.944.8
1854~185656.934.961.322.038.7

——摘编自晋兰天《国家与市场: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1772~1856年英国棉纺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2021-08-31更新 | 12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开始有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在通商口岸举办了一些商办的近代企业,但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得到清政府正式承认而处于“不合法”的地位,直到1898年清政府才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表示要“提挈工商”。

材料二: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更名为“茂新”面粉厂。1905年又设立振新纱厂,1912年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历经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到1922年2月,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和纱厂已经达到16家。

材料三: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

有人用一幅示意图(见下图)来表示民族工业的发展。



(1)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的商办企业为什么最早出现在通商口岸?甲午中日战争前,它为什么始终得不到清政府的承认?
(2)1912年后到1922年间,荣氏兄弟能够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多家企业,受惠于当时哪些有利的客观条件?
(3)材料三中的F1可能是哪些因素?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
2014-06-24更新 | 51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中国是世界的一个部分,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主题一: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

(1)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
材料二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
主题二: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
材料三       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
(3)根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是运用什么史学观点(史观)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的。试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来评价通商口岸的影响。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对现代化的全球化倾向有了明确的认识,提出要与世界接轨,要引进和利用世界各国的一切先进文明……从而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外交角度说明我国“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2015-02-06更新 | 52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