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维新变法思想 > 康梁维新思想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15 题号:120316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有为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

——摘编自郭延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共和的观念是平等、自由、博爱。”“共和国是平等之国,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共和国是自由之国,自由是人民的天赋人权。”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梁启超说过: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是“中国两异性之大动力相搏相射,短兵紧接,而新陈嬗代之时也"。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曾是一道抵抗异族入侵的长城。但在近代中国产生了新的社会力量之后,它又成为民族精神中陈旧的一面。庚子辛丑之间,陈旧一面的解体,同时又促成了新的民族觉醒……。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孙中山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和孙中山先进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少年中国说
材料: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
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秦皇汉武,若何之雄杰;汉唐来之文学,若何之隆盛;康乾间之武功,若何之烜赫。……而今颓然老矣!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处处雀鼠尽,夜夜鸡犬惊。十八省之土地财产,已为人怀中之肉;四百兆之父兄子弟,已为人注籍之奴……
任公曰: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则不可不先明“国”字之意义。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国也,自百年以来也。完全成立者,壮年之事也。未能完全成立而渐进于完全成立者,少年之事也。故吾得一言以断之曰:欧洲列邦在今日为壮年国,而我中国在今日为少年国。
且我中国畴昔,岂尝有国家哉?不过有朝廷耳!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则无有也。夫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朝有朝之老少,国有国之老少。朝与国既异物,则不能以朝之老少而指为国之老少明矣。……然则,吾中国者,前此尚未出现于世界,而今乃始萌芽云尔。天地大矣,前途辽矣。美哉我少年中国乎!
任公曰: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节选自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写于1900年)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请写出梁启超创作《少年中国说》的时代背景和个人背景?
(2)请概括梁启超是如何驳斥列强称中国为“老大帝国”的。
(3)你如何看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2016-12-13更新 | 4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春秋公羊传》是战国时期公羊高阐释《春秋》的著作。《公羊传》倡导“大一统”,主张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由研究《春秋公羊传》而形成了“春秋公羊学”。

材料一 春秋公羊学形成于战国时期,兴盛于汉,之后衰微。一直到清朝末年,中国社会的第二次大转变露出苗头的时候,春秋公羊学又出现了。春秋公羊学两次兴盛分别出现在中国社会两次大转变时期,汉初出现的春秋公羊学,为第一次大转变的结尾,清末出现的春秋公羊学,为第二次大转变的开头。1840 年鸦片战争前后的先进人物,如魏源、龚自珍都提倡过春秋公羊学。到“戊戌变法”的时候,康有为更是以春秋公羊学为他的“变法”理论依据。这不是偶然的,这是因为春秋公羊学的精神是“改制”。康有为复活了所谓“公羊三世说”:“孔子生当据乱之世。今者大地既通,欧美大变,盖进至升平之世矣。异日大地大小远近如一,国土既尽,种类不分,风化齐同,则如一而太平矣。孔子已预知之。”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材料二   董仲舒是春秋公羊学大家,他在《春秋繁露》中说:“若夫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义尽如故,亦何改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他认为道是不能改的,“天不变道亦不变”。


(1)简述中国历史上春秋公羊学形成至第一次兴盛的时代背景。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明与董仲舒相比,康有为对于春秋公羊学的解释有什么不同?分析其原因。
2020-05-09更新 | 22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梁启超自幼研习儒家经典,少年时认为“为今之计”,当秉持“六经诸子”学说治理天下,“以历朝掌故为纬”,探究“古人治天下之法”。19世纪末,在大量阅读西书后,他看到“天然淘汰优胜劣败之理,实普行于一切邦国、种族、宗教、学术、人事之中,无大无小,而一切皆为此天演大例之所范围”。在撰文批评儒家不关注自然和缺乏科学精神的同时,梁启超推崇西方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的科学精神,试图将科学方法推广到社会领域。梁启超对待儒学的态度演变,是很有代表性的,深刻地反映了晚清思想界在中西比较领域的理论走向。

——摘编自苗建荣《论梁启超对儒学与西方科学的态度》

材料二   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说:“夫孔教之名词即不能成立,强欲定孔教为国教者,讵非妄人。”推翻封建等级制度,实现平等自由,必须反孔,因为“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在他看来,生长于封建时代的孔子所垂示、主张者皆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与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幸福之无与焉”,孔子之道是不能行于今日共和时代。这些论述对动摇封建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摘编自李先明《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反孔非儒”的历史重探》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对待儒学态度的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演变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的儒学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022-03-02更新 | 7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