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64 题号:120826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汉到清,中央派出机构都是为了加强地方行政管理而出现的,历代政府的管理者都是力图将地方层级控制为二级,防止其向三级制转化,并极力将最高层级控制为半中央半地方的性质。需要指出的是,历代中央政府派出机构的制度设计,都是在皇权强大、政局稳定的情况下出现的,但伴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和制度的惯性扩张,中央政府派出机构有时又会超出统治者的掌控,出现行政化和地方化。汉末,为了平定各地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灵帝正式确立了州的地方层级性质,州刺史由原来一个纯粹的监察官,发展成为集地方军、政、刑,财等各项权力于一身的封疆大吏,那县二级制进而浈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唐代中期,为平定安史之乱,中央政府被迫承认节度使的最高地方军政长官地位,州县二级制演受为道州县三级制,清朝的地方行政体制大体仿袭明制。雍正时完全简化为单式的省府县三级。但直到乾隆十三年,督抚作为省级最高领导机关的地位才被正式确定下来。之前,一直是单纯的派出机……清末,为应付内部农民起义和外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央政府不得不赋予地方督抚权力,淡化其派出性质,强化其地方性质。

——摘编自胡志辉等《二级制: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的基调》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地方行政层级演变的规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中国历史上地方行政层级演变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国家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中展开的,只有对疆域进行有效的管控和治理,才能推动国家的存续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以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为标志,率先以治理的“高端策略”摆脱了“低端策略”,即以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这是东方文明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第一次赶超西方世界,并最终在隋唐时期领先世界,并为人类文明发展留下了重要的制度创新遗产。

——韩毓海《中华文明再次走向世界辉煌》

材料二   (元)世祖末成宗初,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事实上,行省在具有上述基本性质的同时,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驭各地的使命,仍然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元朝人有时还把行省称为“外廷”和“政府”。这正反映了行省所具有的二重性质。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材料三   清朝把郡县制深入推广到边疆地区,在此设治,一如内地,直接纳入到国家管理,国家直接派官管理。清代赶在西方列强大规模入侵中国之前完成边疆的行政设置,对于近代捍卫国家主权有重大意义。

——李治亭《论清代边疆问题与国家“大一统”》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秦朝“高端策略”的特征。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制度创新的原因并指出该制度“二重性”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分析清朝在边疆设治的实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完成边疆行政设置的重大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在国家治理中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2020-12-25更新 | 22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我国古代的边疆治理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狩二年,长城从令居修到了酒泉郡。元封元年,长城又从酒泉郡修到了玉门关,并建造了观察敌情的亭障。太初三年,又做居延塞以伸展至酒泉郡。……所建亭障耸于高岗,起伏且错落。李广利……调吏士数百在轮台及渠犁屯田,积蓄粮食,以供汉帝国使者之用。

——摘编自朱鸿《英雄在线: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和捍卫者》

材料二   唐朝建立,正值突厥势力强盛。东突厥政权连年发兵,侵扰唐朝北部边地。一部分朝臣提出“请修古长城,发民乘堡障”。唐太宗明确表示反对,“突厥灾异相仍,颉利不惧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贞观三年冬天,唐太宗以颉利可汗背信援助梁师都的地方割据政权为由,命李靖讨伐东突厥。贞观四年,唐军大胜突厥。

——摘编自冯雨晴《唐太宗安边政策与治理模式述论——以处理与东突厥、薛延陀政权关系为例》

材料三   在封建社会,“国家化”指中央王朝自上而下地对边疆地区进行控制的“一体化”整合过程。改土归流之后,新设州县土民争相纳赋、当差、入学,土民所修宗谱的族规、族训中,“输国赋”“急赋税”等都是最为常见的条款。土司制度之下,土司辖区各民族文化与外界文化区隔,清王朝在改流区大力推动儒家文化精神的全面传播,但并不要求在具体文化内容上整齐划一。以儒家文化精神为内核、多元文化内容并存的“一体多元”新文化模式逐渐确立。

——摘编自莫代山《改土归流与区域社会的“国家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时代重修长城向西延伸的最远地点,分析汉武帝治理长城沿线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讨伐东突厥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唐太宗安定北部边地的措施。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释:①概述清代改土归流的阶段特征,从“国家化”的角度,说明改土归流的历史意义。②指出清朝中央设置的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名,概述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
2022-05-07更新 | 13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清时期巡抚、总督官制沿革简表

时间

督抚设置沿革概略

永乐十九年

河南水突,百姓流亡,右都御史王彰巡行河南发放仓米赈济,同年,为安抚军民,朝廷还派多名廷臣巡抚天下,皙遗即还

宣德年间


(1426—1435)

宣德初,命胡概巡抚苏、松、两渐。其后数年,江西、河南诸省依次专设巡抚官。一般说来,往来远抚,与布政司合署办公。

景泰元年


巡抚河南的王来,临时兼衔总督湖广贵州军务,讨伐贵州骚乱苗民,次年,巡抚淮扬庐风四府、徐和滁三州的王,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

成化年间


(1465—1487)

明政府开始设立常驻的巡抚府街,与所有外官一样,携家眷赴任,两广再设总督后,其职始专,近于父制,但终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

嘉靖年间


(1522—1566)

总督、巡抚发展成为凌骂于三司之上的常设軏构,三司只是名又上法定的省级机构,但仍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清代前期

总督从一品,“掌厘治军民,综制文人,摹举官受,修饬封疆”,总管一省戍二三省的地方蕞高军政大员。远抚从二品,主管一省军政、民政。

——据《明史》《明实录》《清史稿》等


(1)根据材料,根据明清时期督抚制度发展沿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督抚制度形成的历史作用。
2019-05-28更新 | 31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