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 康熙帝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7 题号:1222407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康熙帝看来,不只是满汉军民·天下的子民皆为一体,满族与国内的各个民族都属于同一个国家,都是同一个种族,都是他恩抚的对象,即“满汉一家。中外一体”。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处理民族关系问题。在对待汉族官员上。康熙对满汉官员的品级进行了调整,并对吏部强调:“满汉大小官员,职掌相同,品级有异,应行划一。”为吸收更多的汉族知识分子入仕做官,1678年,康熙开设博学鸿儒科。为加强满蒙关系,1691年,康熙率领八旗王公大臣与蒙古各部在多伦诺尔举行会盟,正式接受全体喀尔喀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此外,康熙在位期间,共将三名和硕公主嫁给蒙古王公,宗室王公之女也有不少嫁给蒙古贵族。但是,为防止其他民族尤其是蒙古族和汉族的过多交流。康熙严令禁止汉族到蒙古族地区开荒种地,严厉禁止汉蒙两族之间通婚。总之·虽然康熙的民族关系思想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与发展。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摘编自陈铭浩《康熙民族关系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康熙帝的“满汉一家,中外一体”的思想。
【知识点】 康熙帝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手骨髓,岂肯为患!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帝王之治,必以敬天法祖为本。合天下之心以为心,公四海之利以为利,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朕自幼读书,寻求治理。年力胜时,挽强决拾。削平三籓,绥辑漠北,悉由一心运筹,未尝妄杀一人。

——《清圣祖实录》


(1)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为了加强对突厥地区管理而实施的地方行政制度。这一制度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熙帝为“治乱、保邦”所采取的措施。
2019-01-04更新 | 6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4)
【推荐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太宗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尤其重视人才的选用,这是他治国成功的重要条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
——《贞观政要·崇儒学》
材料二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者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谋显戮,无代无之,朕践阼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贞观21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择人标准与人才培养观点。
(2)据材料二,归纳唐太宗治国成功的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选人与用人的看法。
2019-01-30更新 | 46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派都司王维明等人前往(台湾)劝说“朝廷诚信待人,若释疑遵制,削发登岸,自当厚爵加封”,然郑经(郑成功之子)提出“依朝鲜例,称臣纳贡”。康熙皇帝明确指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乃中国之领土。”……康熙六年五月,招抚人员赴台湾,郑经称台湾远在海外,“非属(中国)版图之中”。……
材料二: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施琅到福建前线主持归台大计。二十二年六月率精兵2万、战船300只,跨海取澎湖。……郑军已是全军覆没,同年八月十三日,施琅率军入台。郑克爽(郑经之子)缴械投降,施琅进入台湾。                  

——以上摘自《康熙统一档案史料选书籍》


材料三:康熙皇帝……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包括:实行“更名田”制度,还田于民,奖励垦荒,扩大农业种植面积;兴修水利,修治黄河、淮河和大运河。
材料四: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政府恢复了福建水师建制。至康熙十八年年底,福建水师已有战船240艘,官兵28580名。
材料五:澎湖海战结束后,施琅贯彻康熙帝“因剿寓抚”的方针,下令暂停军事进攻,禁止杀戮,张榜安民;优待战俘,放其归台;向台湾军民发布《安抚输诚示》,宣扬清政府宽大投诚者的政策;又派人劝说郑克爽投诚。施琅郑重表示:“断不报仇!当日杀吾父者已死,与他人不相干。”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以郑克爽为 的郑氏集团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十三日,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登陆,接管台湾全境。

——《大清王朝》


问题:
(1)据材料一,你认为康熙帝与郑氏集团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2)据材料一、二分析:康熙帝在台湾问题上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政策,政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五,简要分析康熙帝最终能以武力统一台湾的原因。
(4)概述康熙帝对台湾的治理措施,及所起到的作用。
2010-05-14更新 | 10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