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监察与谏议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0 题号:12260889
为预防和治理腐败,古今中外都做了有益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一、为政以德——防治腐败的德治经验

材料一   秦简上载有秦朝“为吏之道”,严格规定了官吏的行为规范,包括“五善”“五失”。唐太宗曾重视对大臣的廉政教育:“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我国古代对官员的考核主要包括政绩和德行,最早可见于《周礼》中的“八法”和“六记”,前者考核官员政绩,后者侧重考核官德。对官员德行的考核,从先秦到明清历朝看来,趋向于细化和严厉。例如唐代的“四善”就是把官员的道德修养放在考核的首位。

——李丽珊《谈中国防治腐败的历史努力》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王朝为预防腐败、加强德治的主要措施。

二、御史之名——防治腐败的监察经验

材料四   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2)根据材料四,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

三、分权制约——防治腐败的制度经验

材料五   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伯利克里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

——张治平《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


(3)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希腊政权机构的“分权”设置。并说明其与中国古代“分权”设置的本质区别。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反腐倡廉应该吸取古代的哪些经验教训?
【知识点】 监察与谏议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两千年来的“宰相制度”,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而产生,中国宰相制度在不同朝代都具有其特殊性,但它们相继而变却有一定的趋势。“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也推动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强化,由君主集权发展到君主专制,最终推向了君主独裁。同时,“军相制度”的演变,从形成到最后废除,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确立、发展到最后的衰落过程。

——黄龙霄《浅析中国宰相制度的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019-11-26更新 | 6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创始了一条新的法制,即派遣中级人员(六百石)巡行郡国,察考大吏(两千石)的成绩和罪恶,随时向中央快速汇报,这种官职叫“刺史”。

——《赵俪生文集・第三卷》

材料二(西汉)成帝末,翟方进、何武乃言:“《春秋》之义,用贵治贱,不以卑临尊。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两千石,轻重不相准。请罢刺史……”而朱博以汉家故事(指汉代的传统制度),置部刺史,秩卑而赏厚,咸劝功乐进(指为获得皇帝赏识,积极性高)。于是,复置刺史。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日知录・卷九》

材料三古代战争水平不高,崇山峻岭、长河大川都是天然的防守工事。因此如岭南山地,如四川盆地,如山西高原,都是地理条件极佳的割据区域。……元代的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历史上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

请回答:

(1)请将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对比阅读,然后用材料一中的信息解释材料二中“以卑临尊”的含义。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解释刺史“秩卑”有什么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三,你认为元代行省划界的原则是什么?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采用这种划界原则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汉武帝和元世祖的做法从根本上讲达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效果。

2017-05-04更新 | 4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

——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材料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
(2)据材料一、二、三,请回答: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相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哪些进步?
(3)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哪些原则?
(4)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2020-09-26更新 | 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