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政治类热点 > 教育与选官用人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68 题号:122862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封建传统教育,发展到鸦片战争以前,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它是封建社会结构下的教育,在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上起支配作用的是科举取士制度。这种传统教育,在创造和传承中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起过巨大的作用。

——摘编自王炳照等编《简明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1860年冬,主持外交的恭亲王奕䜣奏请设立专门学馆以培养请练外国语言文字的翻译人才,他说:“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各国均以重赀请中国人讲解文义,而中国迄无熟悉外国语言文字之人,恐无以悉其底蕴。”1862814日,北京同文馆正式成立,启动关防;英文馆开学,延请包尔腾充任教习,教授英语等课程。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三   1825年,普鲁士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到19世纪60年代,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5%,基本实现了普及教育。与此同时,各邦政府还兴办了多种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和职工补习学校。在普通中学中,增设了自然科学课程,在高等学校中,贯彻教育、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针。到19世纪70年代末工业革命结束时,德国不仅在生产技术上消除了与英国的差距,而且在电气、化学等新兴工业方面超过了英国,走在了世界前列。

——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和近代教育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发展近代教育的措施及其意义。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德近代教育发展的历史启示。
【知识点】 教育与选官用人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留学教育是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是我国留学生教育的一个鼎盛时期,《唐会要》记载:“贞观五年以后,太宗数幸国学太学。已而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于是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日本学者木宫秦彦在《日中文化交流史》中曾列表考证出可知姓名的日本遣唐学生、学问僧共计149人。根据严耕望先生的考证,“自太宗贞观十四年新罗始遣派留学生起至五代中叶,三百年间,新罗所派遣之留唐学生,最保守之估计当有两千人。”大部分留学生都会进入国子监学习。据《唐六典》等记载,开设有《周礼》《礼记》《国语》《说文》等课程。通过这些学习,留学生们领悟到了中华礼仪之精要,了解并吸收了中原王朝以儒家为主导的各方面的先进文化,增加了对唐文化的认同感,奠定了儒家文化对周边各国文化强势输出的基础。

——摘编自赵蓉《唐代留学生教育的特点及原因》

材料二   清末民初,留日学生人数之多前所未有。中国的一批知识分子试图从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的“秘方”,将日本作为学习西方文化的中转站。周作人说:“我们往日本去留学,便因为它维新成功,速成学会了西方文明的缘故。”正是出于这种动机,留日学生在日本创办了近百种刊物,如《民报》等,并大量翻译西书,极力推动西方先进文化向祖国的传播,以促进“中国之醒悟”。因此,强烈的忧患意识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先是参加了辛亥革命,后又发起并领导了新文化运动,如陈独秀等。

——摘编自刘洪英《略论清末民初的留学生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清末民初与唐朝时期留学教育的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初留学教育的积极影响。
2021-04-20更新 | 4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4年,德国教育委员会正式提出了“双元制”的概念,用以概括德国的职业教育制度这种制度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德国联邦政府负责制定宏观政策法规,商会和州政府落实联邦法规,将其细化为地区性法规政策,企业和学校依法依规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各级职业教育的公共和私立部门的利益相关者有效参与目标的制定、实施、监督和审查,从而确保职业教育政策的问责力度、透明度等。无论层级、机构等,都将立法及规范作为行为准则。在双元制框架下,企业在招生计划、经费投入、教学时长、学徒合同管理等方面居于主导地位,学校职业教育和企业职业教育在法律法规框架内均相对独立运行。

——摘编自杨蕊竹、孙善学《德国双元制教育治理体系研究与借鉴——基于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分析》

材料二(1)要从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度认识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

3)以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同时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4)要充分调动企业事业单位和业务部门的积极性,鼓励集体、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办学……在管理体制方面,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由地方负责。中央各部门办的这类学校,地方也要予以协调和配合。

5)改革有关的劳动人事制度,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6)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城市要适应提高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和发展第三产业的需要,在农村要适应调整产业结构和农民劳动致富的需要。此外,还要着重解决师资严重不足的突出问题。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和联邦德国职业教育的不同之处,并说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教育治理”提出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9-03更新 | 3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复兴汉代教育传统,继承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教育成果,全面地加以发展,使学校教育达到了新的发展高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均服从或从属于科举考试。唐代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学制体系。中央设国子监总辖各学。地方官学-府州县和专门学校也很发达。唐代出现了律学、书学、算学等门类多,范围广的实科专门学校。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20世纪初,教育救国思潮得以发展,各种报刊上宣传教育救国的文章连篇累牍,“今日之世界,竞争剧烈之世界也。……争之为道有三,兵战也,商战也,学战也。而兵战、商战其事又皆本于学战”;认为教育乃“强国势之起点”“国家的强弱全在教育的兴废”。清末新政期间,随之出现了创设断式学堂的热潮。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材料三   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的基本方针。

——摘编自马宝娟(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的价值取向历史演进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教育救国思潮宣传的主要观点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个面向”教育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
2022-05-26更新 | 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