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 甲午中日战争 > 甲午战争的背景和经过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7 题号:123314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刘大鹏先生1894年中甲午科举人后,共参加了三次会试。参加三次会试的经历,为我们留下了三部《公车日记》(《乙未公车日记》《戊戌公车日记》和《桥梓公车日记》)。

材料   1895316日(乙未年二月二十日)“时倭寇辽东,征伐将帅退缩不前,贻误军机者日有所闻。”1895年,319日(乙未年二月二十三日)“安太史维峻(甘肃进士)请正李鸿章跋扈之罪,以破倭贼,奏上得罪,出守军台,而直声震天下,都人饯钱者甚多,京城标局号‘铁胳膊’李五者,义太史之举,送千金为赠,大车数辆,标勇二十护送到台,人两义之,本月初旬事也。今读其表,执鳞直谏,不避艰险,慷慨激昂之气流溢表间,有令人唾壶欲碎之慨。”190214日(光绪二十八年阴历十一月二十五日)“韩君桂馨自河南归来,言路经泽州高平县,人情汹汹,殆将民变。该县知县借赔款勒索民财,而政繁赋重,民不堪其苦,遂聚数万之众,哄闹公堂。高平知县悚然恐惧,具禀上宪,谓县民已叛。上宪由省先行委员查办,随后发马兵数百到高平县弹压。(韩桂馨)行抵潞安府屯留县,遇所发之兵马。如果委员善为办理则可,若一意袒护知县,恐未免百姓大变也,”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清末有哪些史料价值。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历史研究往往具有国家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颜老师准备撰写关于甲午战争的论文,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中国大陆有关论文或者书籍有很多相似:观点上是日本人挑起侵略战争;清政府战败割地赔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资料上在本国很难找到有关甲午战争的第一手资料如战争亲历者或决策者的日记、信件、战争相关统计资料,一般是引述其他人的研究结论。在叙评上说日本人都是战前外交卑鄙、战中屠杀残暴、战后贪得无厌强硬索取,说清政府就是腐败无能。相当多的结论重复或者叠加,新结论往往是对以往结论的补充完善。

材料二 日本人对甲午战争的立场和心态是很平静的,无论是从官方也好还是民间也好,他们没有把这个战争看得那么重要,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近现代以来他们没有过分渲染,对它的评价一直都比较低调,中小学的教科书也都是这样的状况。但是日本人在甲午战争的研究当中,他们的功夫下得非常足,他们做的所有统计、文献的记载和学者对战争的研究,都做得相当完美。《清日战争》这部书后面附有大量的日本方面的数据记载,作者只是选用了文献中的很少一部分。例如,日本的《日清战争统计集》1~4集的大部头,统计资料包括方方面面,兵马、车辆、运输、后勤、军法、战俘、战地民政等等,都记载的特别详细。其中每场战斗弹药的消费统计,精确度达到个位数。百年前日本人在统计学上所做的工作,着实令人震撼和敬佩。让人感觉到,清日战争日本成为战胜国是注定的事情。现代日中友好以后,日本人一直不太肯谈清日战争的历史事情,不愿意刺激中国人的心理底线,从民族性来讲,我觉得他们的心态是低调与平和的。

——《清日战争》作者旅日华人宗泽亚


(1)概括中日两国学者在研究甲午战争问题上的不同特点。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以上中日学者不同特点的原因
2019-03-16更新 | 7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来通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其用心可以理解。但他显然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他认为“列强必有区处(筹划安排),必有收场”,并命令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既贻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

——摘编自袁村平《觉醒的国殇:甲午战争120年祭》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抗日战争的结果与甲午战争截然不同的原因。
2020-02-11更新 | 8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年间,官吏“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元气”大比拼。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若指掌。

甲午战争之际,基督教信徒内村鉴三(1861~1930年),曾把当时“日、支两国关系”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之间的关系,于是,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侵略”与“被侵略”,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韩东育《甲午战前清朝内治环节的阙失与战后中日落差分析》

材料二   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1)材料一中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是什么?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甲午中日战争后双方签订了哪项不平等条约?谈谈甲午中日战争及其间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022-03-17更新 | 7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