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二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56 题号:1240320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初,首先通过外交途径在国际上广泛宣传自卫”及“不扩大”方针,努力使列强们相信这只是一小撮军队极端分子所为的偶然事件,与日本政府无关;当日本进一步扩大侵略行动时,日本政府则抛出了所谓“对华谈判五项大纲”,以此作为日本撤兵的先决条件。为了配合“五项大纲”的宣传,外务大臣一天连续四次打电报给驻巴黎的国联事务局长泽田,强调日本“在满权益”遭到侵害,要求引起国联注意,以此来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当日本看到限期撤兵的规定已经明确取消,百般争取的“匪贼讨伐权”已经争取到手之后,便立即展开了夺取东北全境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日本把从列强手里夺取的“匪贼讨伐权”当成了肆意扩大侵略的保护伞,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英美的“宽容”与“谅解”,并最终得偿所愿地夺取了整个东北全境。

日本侵占了中国东北也给英美等国敲响了警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英、美、中在远东危机之后的合作进程。中日两国间的民族矛盾迅速上升为主要矛盾。“九一八”事变无疑是中华民族大觉醒、大团结的开始。

——摘编自田雪峰《论九一八事变期间日本对英国“政治绥靖”政策的利用》


(1)根据材料,概括日本对英国绥靖政策利用的基本策略。
(2)根据材料,分析日本对英国绥靖政策利用的影响。
【知识点】 二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材料   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出于维护远东地区和平的战略考虑,积极主张改善自中东战争以来的中苏关系,提议立即恢复中苏邦交。其后双边关系虽然在贸易、中东铁路、外蒙古等问题上出现过一些障碍,但由于日本的不断扩大侵略,不仅对中国而且对苏联也构成了严重威胁,由此中苏两国政府都有进一步加强双边关系的愿望。1938年8月21日,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苏联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从军事上、财政上、物资上积极援助中国抗战,不仅给中国以巨额贷款,还向中国提供军事装备,派遣军事干部和志愿航空队来华参加对日作战。苏联希望中国拖住日本,以保障其东部地区的安全。这种愿望随着欧战的爆发,表现得更加明显。苏联在援助中国的同时,为了避免可能的东西两西作战,也在谋求与日本改善关系。中苏关系再次趋于冷淡的转折点是1941年4月13日《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苏联不惜以牺牲中国、损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代价,促使日本坚持南进政策。第二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前夕,即1945年2月,苏联出于战后远东战略格局的考虑,与美、英首脑签订了《雅尔塔协定》。这个协定是苏联再次以牺牲中国主权而与美、英大国所作的幕后交易,理所当然地受到中国人民的谴责。

——张宪文《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对华政策的调整过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苏联对华政策的影响。
2020-04-17更新 | 6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7年日本发动对中国的全面进攻,严重损害了英国在华的殖民利益。张伯伦抱怨说:“在当前欧洲有两个脾气暴烈的独裁者这种情况下,我们简直经不起同日本进行争吵”。同时他还认为日本不仅可以作为反苏的突击力量,而且可以作为英国在远东牵制美国力量的平衡器。英国报刊不断发表文章,宣扬日本的军事威力,直言日本能够迅速征服中国。英国军队主动从华北和长江流域撤出,把自己所占据的地盘腾出来让给日军,日军很快占领中国的大片领土。1938年,日本20.19%的进口物资来自英国。英国驻华大使卡尔,奔走于日本侵略军与国民党政府之间,积极进行劝降活动,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反对,英国的劝降阴谋才没有得逞。中国先后于1937年9月和1938年9月,两次向国联提出申诉,控告日本侵略中国,要求国联对日本实行制裁,英国操纵国联,否决中国要求对日本实行制裁的提案。日本占领广州后,中国与外界的水上交通已基本上被日本封锁,英国开始在缅旬公路上加以阻挠,切断中国从陆上与外界联系的重要交通线,阻止外国货物运进中国,企图迫使中国屈服。英国还大谈中国军事力量的软弱,鼓吹中国难能抵挡住日本的侵略,散痪中国人民的斗志,以免影响英国在印度、缅甸及其他附属国的殖民统治。如果英国不压制中国的抗日斗争,日本不敢贸然扩大侵华战争,更不敢悍然发动太平洋战争。

——摘编自杨湘海《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1)据材料,指出日本全面侵华后英国采取的政策及具体措施。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采取该政策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2022-11-12更新 | 40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29年,马奇诺再次出任法国陆军部长,经过多方努力,最终促使国会在1930年通过了防御工程的预算拨款。1935年底,绵延数百公里的地下钢铁长城马奇诺防线基本竣工。20世纪30年代,世界军事技术发生了重大变革,法国军方也及时地捕捉到这一信息,但法国因为仰赖绵亘防线的作战形式,其军事学说基本上停留于20世纪20年代对一战经验的总结。当戴高乐将军系统地提出组建机械化装甲化部队的意见时,遭到了军方高级领导人的群起攻击。军事当局对马奇诺防线的过分重视和渲染,使法国军界产生了严重的自满心理,在这种氛围中戴高乐的机动战思想难逃厄运。尽管法德主要兵器的数量和质量之比不相上下,然而,在使用这些部队和武器的军事学说和作战原则上双方大相径庭。

——摘编自杨凯《二战前法国军事战略透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修建马奇诺防线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马奇诺防线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奇诺防线对法国产生的影响。
2019-03-10更新 | 8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