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文化类热点 > 文明差异比较与交流借鉴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5 题号:1276568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世纪中国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尽管它是一场未完成的革命。在1618世纪的中国国内,就是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唐宋远距离贸易格局是以盐为主,粮食次之,1618世纪这一格局有所变化,布代替盐,成为远距离贸易的主要手工业品,丝绸的长途贩运量也很大。随着地理大发现,在西欧,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商业革命的热潮。其时,中国对外贸易的拓展,表明中国也加入了这一场世界范围的商业革命之中,而且被西方人称为“是东南亚……也是遥远的国度的工厂”。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却严重阻碍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进一步开展,主要表现在东西部经济发展失衡。中国商业革命没有完成,未能为工业革命铺平道路,也有其时中国没有发生资本原始积累的因素,资本原始积累发生于资本主义萌芽之后,工业革命之前。

——摘自唐文基《16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   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掠夺,引起了商业革命,即商业扩大、商品种类增多、经营方式改变和商路商业中心的转移,开始形成世界市场。欧洲与亚洲、非洲之间的商业扩大了,并开始与美洲有了商业联系。亚、非、美洲的众多商品,开始或大量出现在欧洲市场上。欧洲的商路和商业中心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城市趋于衰落,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等日益繁荣。新的金融机构如股份公司和交易所相继出现。商业革命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因素之一,并使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复杂,加速了封建制的没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摘自孔祥民《世界中古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商业革命“是一场未完成的革命”的原因。
(2)对比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近代欧洲商业革命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欧治定功成,其新政新法新学新器,绝出前古,横被全球

——康有为

材料二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定大帝国,不顾时事,安于现状,人为隔绝……。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跨……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


填充下列表格
英国中国
政治
经济
思想
对外关系

2022-04-12更新 | 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阅读下列一系列材料讨论分析古代中国社会现象。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董仲舒)又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
——《汉书·食货志》
(l)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特点并分析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处境艰难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注:公元前81年(汉昭帝始元六年)旧历二月,朝廷从全国各地召集“贤良文学”之士60多人到京城长安,与以丞相车千秋和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共同讨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后人把这次会议称为盐铁会议。]
所谓盐铁议者,起始元中,征文学、贤良,问以治乱,皆对愿罢郡国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然后化可兴。御史大夫桑弘羊以为此乃所以安边境,制四夷,国家大业,不可废也                                                         ——《汉书·车千秋传》
(2)盐铁会议上有哪两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对两种观点的认识。
材料三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目的。
“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研究》
(4)据材料的观点,明清时期的中国和同一时期欧洲有明显的差异。请归纳中国与社会转型的欧洲在经济、思想与对外等方面的的不同表现。
2011-12-29更新 | 79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海洋是一个国家通向远方的重要路径。1405年,明成祖派遣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1492年,哥伦布 获得西班牙女王的资助踏上了开辟新航路的征途。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徐徐拉开……

材料一

郑和船队

哥伦布船队

规模

最多 200 艘,最少 62 艘

第一次 3 艘,最多 17 艘

船种

各船分别负责指挥、运粮、运兵等任务

第一次一艘旗舰,2 艘轻快帆船

配备

配有水手、船师、工匠、医生、翻译、武装 人员

第一次航行带了约 15 个月的食物

材料二   郑和船队每到一地,都要先向当地的国王、酋长宣读明朝皇帝的诏书,赠送珍贵的礼品,然后用所带 的瓷器、丝绸、麝香、铁器和金属货币,交换各国的珍珠、宝石、香料及珍禽异兽,还同当地人分享 中国的历法、图书、冠服、乐器、度量衡器、种植技术等。

陛下应该下决心让他们成为基督徒,我相信只要开始做,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为西班牙赢得大批主的皈依者、广大的领土和巨大的财富以及他们所有的人。毫无疑问,在这些土地上蕴藏着大量黄金…… 这里还有宝石,有名贵的珍珠,取之不尽的香料……也许这里还有数量可观的棉花……

-—哥伦布《航海日志》(1492 年 11 月 12 日)

材料三   许多国家在郑和访问后,都于明朝建立起邦交和贸易往来,部分国家的使团甚至搭乘郑和的船只来“朝 贡”。有一次随船队到中国的各国使臣竟达 1200 余人。满剌加、苏禄、浡泥的国王还亲自到中国朝 见明朝皇帝,以表达对中国的友好感情,其中苏禄和浡泥国王在中国期间不幸病逝并葬在中国。

1519年,西班牙人科尔特斯带着600人、17匹马、10门大炮到达墨西哥,用三年时间征服了富庶的 阿兹特克帝国。金字塔、庙宇和王宫都被夷为平地,拆下的石头被用于建造西班牙政府大楼和教堂。阿兹特克人也因杀戮和感染欧洲人带来的病毒而大量死亡。美洲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系解体了,取而代之的是欧洲人的宗教、语言、文化和政府。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行的不同。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现实利益角度和全球发展角度说明中西方在对待外部世界和处理文 化差异方面的不同模式?
2020-06-05更新 | 1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