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 斯大林模式 > 苏联的工业化
题型:单选题-单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44 题号:12783308
1919年去过俄国的美国记者斯蒂芬斯认为:“工人阶级的天堂里的生活并不容易……我看到了希望,它很光明。”1933年,英国作家萧伯纳呼吁:“我们最近都去过苏联……充满希望和热情的工人阶级……树立了行业和行为的榜样。”这说明
A.两人都没有看到苏维埃政权的不足B.工人阶级展现出主人翁精神
C.资本主义社会未来的发展令人担忧D.社会主义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2021·广东·一模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如图为1929-1932年苏联谷物出口情况统计(万吨)。据此判断,苏联
A.农产品市场因世界经济危机扩大
B.生产关系变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C.经济建设受到国际政治局势影响
D.农业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需要
2022-06-01更新 | 655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对于1927年底出现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认为是由于富农的破坏,进而提出农业集体化理论,以社会主义原始积累方式加快工业化进程;布哈林则认为其根源在于国家政策失当,主张重视农村和农民问题,保持国民经济平衡发展。双方分歧的本质在于
A.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B.对国内外形势的认识不同
C.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差异D.新经济政策是否应该延续
2021-03-09更新 | 247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1928年后,苏联逐步淡化意识形态的门户之见,主动与西方改善关系。据统计,1931年,美国出口机器设备中的50%出售给苏联,英国机器出口中的70%出售给苏联。1931年全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30%销往苏联,次年则高达50%。这表明当时
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工业化发展B.经济危机缓和了美苏之间的矛盾
C.苏联推行实用主义的外交政策D.苏联已经基本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2022-03-30更新 | 3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