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 斯大林模式 >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评价
题型:单选题-单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07 题号:12787889
1939年,斯大林在苏共(布)“十八大”总结报告中指出:“我国已不再有,或几乎不再有使用落后技术装备的旧工厂和使用古老农具的旧农户了,可以毫不夸大地说,从工农业的新技术装备程度来看,我国是比任何国家都先进的国家。”这说明当时苏联
A.实现了建立工业化国家目标B.农业集体化服务于工业建设
C.冲破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封锁D.建设模式适应了生产力发展
2021·全国·一模 查看更多[5]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20世纪30年代苏联能够避免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根本原因是
A.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B.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
C.充分利用了市场货币规律D.粮食税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2020-12-27更新 | 103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 (0.4)
【推荐2】综合前三个五年计划来看,苏联在工业总投资中,85%以上投入了重工业部门,生产资料生产(重工业)由此获得了高速增长。苏联的做法(     
A.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基础B.有助于提升国家防备能力
C.提高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D.违背了马列主义基本原则
2023-03-14更新 | 174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 (0.4)
【推荐3】下表反映了1924、1928、1939年苏联人口的阶级构成,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国内外局势的影响B.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C.农业集体化的推行D.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2022-01-21更新 | 1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