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 > 宋朝以前市的发展与特点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3 题号:128147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下表所示呈现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三座城市(镇)的发展状况。

城市
状况全城中部和南部几乎全是宫殿区,占全城三分之二。城西北角的东、画九市,聚集着各种大小商店,出卖各地的货物。同类商店又集中在一处,成为许多市如酒市、牛市、马市羊市等。市内还有官府手工业作坊.
人口约有百万之众。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店、货摊林立。市场上的商品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粮食,还有来自日本、高丽和大食(阿拉伯)等国的货物。在“耍闹去处”,买卖通宵达旦。市内出现了“瓦子”,里面有“勾栏”、酒楼和茶楼有手工作坊主或工场主数千户。他们“靡不借瓷资生”,座佣“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余万”,平均每个手工工场主雇佣工人不下百十个。一件瓷器从陶炼泥土到制作陶坯,再到送进窑内烧成根据各个环节和不同工种,均有专门分工。如画者只画不染染者只染不画,以便“一其手而不分其心”。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变化的趋势并概括变化的因素。
(2)从材料二中分别提取甲、乙、丙三座城市(镇)的历史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时期及城市。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历史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长安城选建在宽阔的关中平原上,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城内的宫殿。贵族宅第,官署等建筑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二,城内很少有公民公共设施。即使有大型的活动场所,也是为达官贵族和皇室服务的场所。城内的道路规整,布局与形制按照《周礼·考工记》进行设计营造。汉长安城的礼制建筑位于南郊,有宗庙、辟雍和社稷遗址等。统治中心位于中、南部,市场、民间手工作坊和阁里集中在城北。

——《城墙功能比较研究》

材料二   从明正德到清乾隆这段时间里,江南地区各州县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从宋代开始,由于这一地区人口密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产品的交换与流通日益频繁……明清之际出现的过剩人口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这一地区种植棉花和从事棉纺织业,就是以副养农,以副助农的一种选择……棉布生产中相对独立的行业,因为需要较大的生产规模,而吸引了大量的雇佣人员;棉布生产的最后工序,而吸引了布商的云集。这种生产与交换的相互配合,促成了江南市镇的成长壮大……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而且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当时“秦晋布商皆住其家,门下客常数十人,为之设肆收买。”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把火车站与商业中心连接起来,给人以一种处于新的秩序、清洁、高效和美观标准控制之下的印象。超过165公里的新街道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街旁点缀着纪念性的新教堂、市场和行政办公楼。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其精致优雅前所未见,既具有外貌的端庄,也具有内部的舒适,很快就在林荫大道两旁鳞次栉比地拔地而起。18421844年,恩格斯居住在曼彻斯特……曾这样描写曼彻斯特的工人居住区,“只要哪里还空得下一个角落,他们就在哪里盖起房子”,“空气由于成打的工厂烟冒着黑烟”而污浊沉闷,而且“一堆堆的垃圾。度弃物和令人作呕的脏东西不断地发散出臭味”,“街道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大部分没有铺砌,也没有污水沟”。

——据伯格多尔《1750—1890年的欧洲建筑》和梁远《近代英国工业城市规划演进研究(1848—1940)》改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汉长安城布局特点并分析影响其布局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综合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功能的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近代城市化发展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2022-05-31更新 | 9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城市是一个众多因素复杂地结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推动城市职能发生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坊市制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和交易区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地点进行严加控制。坊市都有封闭的垣墙围合,有专人负责坊门和市门管理。坊内不允许开设店铺进行商品买卖,市内也严禁列肆贩卖的商人留宿。《晋令》规定:“从垆肆者,皆不得宿肆上。”坊市的功能单一,只是作为商品交易空间,而无居住功能。唐代发生坊市中住人的情况,居住功能向坊市内渗透,坊市出现了功能复合的趋势。

——摘编自冯兵《隋唐时期里坊制、坊市制与“市”的变迁》

材料二   隋唐时期,坊市制达到高度完善的同时,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严格的管理制度渐趋松弛,城市结构也必须不断变革以适应新的形势,逐步由封闭式的坊市结构向开放式的街市转变。中唐以后,扩大市场,突破旧的坊市分离制度的限制已成为不可遏制的趋势。到五代时,工商业已突破空间的限制,集中的市制濒于瓦解,临街设店铺已无法禁止,新的街巷规划体制的形成和不断完善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坊市制度中的“坊”和“市”分别指什么?这一制度出现的经济根源和政策背景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一、二,归纳隋唐以来坊市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坊市制在宋代被全面打破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坊市制的变迁折射出的城市功能的变化,并说明它的研究价值。
2019-12-04更新 | 7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功能、地位都有明显的差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代中国,大约在距今4000~5000年间,中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即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城市,这些城市都是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各地形成了大批城市,这些城市的出现都是中国统治者为了建立政治中心、军事据点而建立起来的。

——周执前《古代城市发展道路的规律及其社会学意义》

材料二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1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

——摘编自《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材料三近代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

——摘编自李蓓蓓等《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城市化分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城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城镇化产生的原因?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江南市镇在功能上有何变化?

(3)依据材料三,分析1901~1920年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2017-05-09更新 | 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