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 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1 题号:1286375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代以来,皇权专制主义越来越走向强化,从汉到宋是皇权逐渐压倒相权的时代。北宋时候,皇权已经高度专制,明代以后则皇帝自兼丞相,合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于是皇权专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秦代以后的两千年,中央集权程度也一步一步走向强化,行政区划本来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区域,到了宋代以后,已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中央集权制此时也达到巅峰状态,因此元代以后,分裂局面已不再出现。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材料三   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吾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代走出周制、确立秦制的主要制度措施,并分别指出元代“中央集权”和明代“皇权专制”强化的主要标志。
(2)依据材料,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哪些基本原则?并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指出“旧邦新造”“新”在何处。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材料三   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管理,国家官员在君主面前,永远只能处于被管理、被驱策的地位,决不能按自己的意图或根据客观条件运用独立的治理权。

——《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什么?据材料二,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特点?
2019-10-11更新 | 10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从全球范围来看,东西方有着不同的政治传统。

“英明雄挚之君主出,凭借固有之权力,著著(明显)务(致力于)扩充之,杀贵族之权力,削封建之制,务(致力于)统一之于中央政府……及其盛也,则能役属群族,以一人之力而指挥全国。” ……皇室控制着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等。皇室所拥有土地为国土总面积的92%,而地主和农民仅占8%。官僚政治时代,君臣关系可以比作是放大了的主奴关系。君主、官员们之间形成了“臣下”与“君上”,“君父”与“臣子”的语言体系。

——《中国传统社会专制主义的内涵分析》

17世纪的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1632-1704年)认为:人拥有某些天赋权利,跟国家完全无关。这些权利就是生存权、自由权、财产权。但处于自然状态的人无法凭各自努力来保护自己的权利,于是在一种契约或合理而自觉的协议之上建立政府。契约的主体是人民而不是政府,在契约之下,统治者的权力以被统治者的同意为前提,来自于被统治者而非全能的神……那么如何防止政府变成一个暴政的机构呢?那就是分权。怎样保障契约呢?依靠的是法治。

   ——《专制主义与民主思想》


(1)结合材料和所学,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专制主义的特点。
(2)依据材料,概括洛克的政治思想。结合所学,说明美国是如何实现洛克的政治构想的?
2020-08-09更新 | 4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古至今,我国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重要的经验教训。

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始终没有脱离氏族一部族一宗族一家族的发展脉络,“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在家为孝,在朝为忠”已经成为几千年社会关系的真实写照,形成了“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治于法者,民也”的社会现象。

       ——摘编自曾小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独特类型及其特征》

材料二:1901年1月29日,清政府“变法革新”上谕:“法令不更,痼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

——据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9月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出“必须镇压一切反革命活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从1957年开始就不能正常工作,1966年到1975年几乎完全处于停顿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了经济建设。邓小平复出后提出了“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等著名论断。2004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摘编自俞可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政治发展的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实行变法革新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建设变迁的趋势。
2018-10-03更新 | 3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