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41 题号:1290146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二   一五计划时期,辽宁拥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24项,省市重点项目730个,总投资达46.41亿元,占全国同期工业建设投资的18.5%.辽宁冶金业、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石油化工业、电子工业等行业均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省内各地根据不同的资源条件和交通条件,充分发挥本地区的优势,形成了三个有机联系的经济区。此外,辽宁多年来形成了一支庞大的产业工人大军,这也是辽宁工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优势。同时,辽宁还拥有中央科研单位、地方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企业科研单位、军事科研单位等五路大军,科技实力雄厚。地处沿海,背靠内陆的区位优势,加上省内发达的交通网还使得辽宁拥有了广阔的国内外市场。

——摘编自梁启东《辽宁老工业基地是怎样形成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我国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辽宁地区发展工业的优势。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历史证明,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宋朝经济发展的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西方汉学家把宋朝的转折点称为一次“复兴”或者一次“商业革命”,是毫不为过的,特别是与同时代的欧洲相比,更显现出开风气之先的独特风采。费正清、赖肖尔的《中国:传统与变革》第六章第四节的标题就是“商业革命”四个字。他们指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一迅速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以前,并产生出直至19世纪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到: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代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樊树志著《国史概要》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材料二   古典经济学家赞扬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它基于人的利己主义本性。因为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从事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生产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来,使人们满足了彼此的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利益。显然,这只“看不见的手”实际上就是指市场的调节规律。他不是人为的主观臆造,而是“自然秩序”,有更大的优越性。正是基于这种理论,他们主张实行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他们要求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的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政府只需要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的就该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所以,他们强调完全的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16至18世纪盛行的重商主义的传统政策。李嘉图还特别批判了农业保护主义,其矛头指向了保护土地贵族利益的谷物法。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古典经济学兴起的原因、主张和影响。

材料三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3)结合材料和所学解读新中国的“一五”计划。(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析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0-09-17更新 | 14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司马炎(晋武帝,265年建立西晋,280年统一全国,290年病逝)对人口增殖,颇为重视。女子年十七,父母不给出嫁,由官吏代择配偶。一家有五个女儿(奖励养女儿,因为民间保存战国以来生女不育的恶俗),得免役。又发遣邺城官奴蜱屯田,代田兵(兵士种田)种稻,奴婢各五十人为一屯,让奴婢配成夫妇。当时户口的确很快发展起来,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户有2459840,口有16163863(其中包括复业的流亡户口)。三国以来,还是最高的记录。

——摘编自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上)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全面展开以后,国家于195310月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采取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出现了全国粮食供销矛盾严重的问题。由于城镇和工矿区人口猛增,1953年城镇人口达7826万,比1949年增加2061万人,致使城乡粮食供应面迅速扩大,对商品粮食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但是,分散的小农经济增加生产和提高商品率的能力有限,小农余粮户又有待价惜售心理,加之东北等产粮地区受灾,造成1953年国家粮食收购量减少。当时是收购的少,完不成计划;销售的多,大幅度突破计划,情况十分严重,不少地方开始出现混乱。特别是当时的粮食市场是自由市场,粮食形势一吃紧,私商同国家争夺粮源的斗争十分尖锐,大批粮贩子活动于城乡之间。

当时主持财经工作的陈云指出:粮食紊乱时间要提早到来,范围也要扩大,从乡村一直到大城市。其结果是物价必然波动起来并使国家建设受到影响,使人心不安。

——摘编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二版)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司马炎对人口增殖重视的原因及作用。。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实施统购统销政策在当时的成效。
(3)在今天来考量历史上的这两大政策,对我们实现中国梦有何借鉴?
2021-08-24更新 | 5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年中国与外国主要工业品产量比较

国别
产品中国美国苏联日本法国印度
原煤(万吨)43005083826109397552533282
原油(万吨)20266713788291525
发电量(亿度)46388791244933051
钢(万吨)6187852733484865146
水泥(万吨)14138721019446742266
棉布(亿米)25.291.738.912.911.533.6

——资料来源: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1986)》与《中国统计年鉴(1984)》制作

材料二   据统计,1952年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占19.1%,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占1.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占0.7%,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占6.9%,个体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占71.8%。

——《伟大的十年》

材料三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和深入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1980年一二三产业的比重是:30.848.2211985年改变为:29844.525.7,农、轻、重的关系,1978年为27.831.141.11986年改变为:34.131.534.41952——1978年社会总产值每年平均递增7.9%,1979-1986年,社会总产值每年平均递增10.1%,其中最高年增长16.5%。按照社会总产出(国民收入)占社会总投入(社会国定资产+流动资金+劳动者报酬)的比重计算,197834.4%,1986年为36.5%,提高了2%。

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只1121亿元,1986年增加到2220亿元,加上各部门、各地区和国营企业拥有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的1670亿元财力,1986年我国总财力为3890亿元。1986年与1978年相比;农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424元,8年共增加了290元,比1949-197829年的增加额还多出200元,8年来,农村贫困户减少,温饱、宽裕和小康户增加。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一1949年-90年代初》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状况并简述其后经济建设的举措。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84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以来所取得的显著成果。
2021-12-01更新 | 7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