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51 题号:1293805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实行的对外开放国策推动了外贸发展迅速。对外贸易总额由1981年的440.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22位,跃升到2013年的4.16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位,实现了向贸易大国的跨越。近年来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到%左右,直接和间接带动了国内1.8亿人就业。我国已经是世界上12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工厂”。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从以资源性产品为主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以劳动密集产品为主到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转变。进口商品方面,实现了以机械设备等为主到以能源与资源性产品为主的结构性巨变。

材料二   贸易立国是二战后日本发展经济的国策。二战后,日本政府扶植在品质和价格上具有充分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企业,积极从欧美引进新技术,消化、吸收、创新外国的先进设备和尖端技术,增强了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日本政府、经营者、劳动者三者之间保持良好、协调的合作关系,促进了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战后初期,日本的经济成长方式以“出口、设备投资主导型”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开始探索新的发展道路,逐步走上“质量经济”之路,更加重视进口,不断调整经济结构,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持续上升,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摘编自黄安《新时期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日本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对外贸易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日本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为1840年以来中、美、西欧、日的GDP(国内生产总值)世界占比曲线


箭头④说明:箭头④显示2000年以后中国GDP在全球占比迅速提升。其主要原因有: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政策;2001年中国入世带来巨大红利;中国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中国外交营造了相对有利的发展环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箭头①②③中任选一个予以简要说明。
2022-05-10更新 | 13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影响过欧洲各国。弗里德里奇哈耶克(1899-1992)奥地利裔英国经济学家,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被认为是亚当·斯密最忠实的信徒,但与斯密过分强调市场不同的是,他认为自由主义政府也应制定一些具体的规则,使竞争受到保护,并尽可能限制垄断的发展。1974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理论成为20世纪80年代最有影响的思想潮流之一。哈耶克的经济理论影响了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据统计,从1866年到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法律中,授予总统处理经济问题的自由裁夺权条款共110条,其中1933年前的67年中仅32条,而1933年后的8年中却增加到78条。

——摘自360百科

材料二   撒切尔首相上台后,试图推动一场福利制度革命,以应对经济形势的恶化。英国社会保障制度一直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普遍性原则,即所有的英国公民都可以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改革后则将国家支出集中于“最需要帮助的那些人”。以往英国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障中起到绝对的主体作用,撒切尔首相强制推行职业养老金制度和个人养老金保险,即在国民保健体系中推行市场机制。撒切尔夫人更加强调传统家庭观念,呼吁回归家庭美德鼓励人民自立自主,不过多依赖政府,特别是要求社区、家庭和个人注重自我保健自我救护,从而达到减轻国家负担的作用。

——摘自赵红《撤切尔夫人的福利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二战后的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是如何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的?
(2)二战后撤切尔首相的福利制度改革有什么特点?英国福利制度改革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有何启示?
2021-05-02更新 | 17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初期,中国领导人把前20年(1957一1977年)经济发展的失败归咎于当时思想激进的“左”倾经济战略和政策,因此改革最初目标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完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还首次明确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这标志着中国全面和系统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重点转向以城市改革为重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领导人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念、理论以及目标模式有了重大的突破。这也为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提供了一个中间过渡模式,到90年代初,已经形成“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机制。这就为90年代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不仅脱离计划经济体制,而且引入市场经济机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并没有宏大的预先设计,而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铺就了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

——摘编自胡鞍钢《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

材料二:二战中,国家干预保障了英国社会经济稳定,人民营养平均水平甚至还有提高,国家干预在英国人头脑中扎了根。1945年,“社会主义”政党工党执政,他们颁布《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服务法》,实行银行、交通、能源等部门的国有化。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经济处于颓势,英镑不断贬值,政局不稳。1979年5月,撒切尔夫人就任首相。她一改以往的凯恩斯主义政策,采取货币主义思想,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控制通货膨胀,重振英国经济。她的经济政策,被人们称为“撒切尔主义”。其主要内容: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撒切尔主义实施的效果是明显的。通货膨胀率在撒切尔夫人执政前达到近27%,1988年降至4%.1987年度起,英国的财政由赤字转为盈余。英国的经济增长率1986年达3%,比同期的美国、法国、联邦德国和日本都快。1983年6月和1987年6月的两次大选中,撒切尔夫人得以两度蝉联首相。保守党连续执政达十八年。

——摘编自钟声《撒切尔夫人》等资料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78年后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撒切尔主义”和之前的经济政策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归纳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中英两国经济改革的共同之处。

2019-01-16更新 | 3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