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 从泰勒斯到智者学派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67 题号:1305318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年或公元前356年,古希腊哲学家)根据自己的原子论哲学,不仅认为人的生与死、贫与富、幸福与不幸、健康与疾病都与神无关,而且知识与道德也不是神启的,而是灵魂有感觉与理性.可以认识自然与社会事物。他指出∶"任何艺术,任何科学知识,都不能不经研究而获得。"科学研究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很多博学的人是并不聪明的",但"吃尽千辛万苦",却发展了自己"好的禀赋",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如此明确地肯定劳动在科学研究和道德境界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古希腊哲人中是鲜见的。

——摘编自陈被春《续谟克,利特的科技伦理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谟克利特哲学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德谟克利特的哲学思想。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人文主义精神是推动欧洲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然现代学者对这些早期希腊的思想家钦佩不已,但许多与他们同时代的希腊人却带着怀疑的眼光来看待这些似乎忽视神去探索世界的人。

——(美)丹尼斯·谢尔曼《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1)以古希腊智者学派为例,说明“这些早期希腊的思想家”为什么遭到同时代的希腊人的怀疑?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希腊思想家的观念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根源。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部分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作品

作品作者内容简介
《歌集》彼特拉克以热情的笔调褒扬了人的纯真的爱情
《论贪婪》波吉奥人生的目的就是赚取财富,而不是拯救灵魂,“每个人具有追求金钱的天生欲望”,即便是教士也是如此
《论人和美德与尊严》曼内帝“上帝地把人作为最美丽、最诚实、最富有和最终是最有力量的创造物所塑造出来的”,而且赋予人以“伟大的本性”,并创造了这一世界交给人去统治与管理。

——据孟广林《人的发现与世界的发现》整理


(2)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新特点。

材料三   康德认为只要给民众以自由,启蒙便水到渠成。启蒙要求人们有勇气公开地运用自己的理性,这便要求个人不再盲从于权威,要求个人敢于以学者的身份对一切听众或读者说话。在启蒙思想家看来,西方传统社会过分束缚了人的自由。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写道“人生而自由,却处处受缚于锁链。”

——摘编自卢风著《启蒙之后》


(3)据材料三,归纳启蒙思想家的观点。请你谈谈启蒙运动时期自由思想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2020-11-14更新 | 7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

材料二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材料三

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卢梭

请回答:

(1)普罗泰戈拉的观点有何积极意义?

(2)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与材料一有何关系?

(3)材料三对上述思想是如何发展的?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所反映的重大事件产生的共同影响。

2018-09-22更新 | 10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孔子视自然为人的知音,认为“知我者,其天乎”。孟子将天道与人性联系起来,说明人心与“天心”是相通的,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董仲舒更是明确指出:“事顺于名,名应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明确地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从泰勒斯到德谟克里特,研究的重心都是强调自然界先于人,是宇宙的本原。然而,他们的研究方法是把人与自然分离开来进行,似乎人类只能消极地接受自然的支配。自德谟克里特以后,注重对人的研究。可是其方法仍然是将人与自然分离开来,贬低自然的力量,强调人类的力量,走向了人类中心论。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哲学走向,首先是从智者学派开始的。

——龚平《中西天人观的比较及启示》


(1)依据材料,分别说明中国古代儒家与古代希腊哲学家的“天人观”变化历程。对东西方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有学者指出,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之间,在西欧,空间的概念发生了一个革命性的变化。结合经济、科技和艺术等方面的史实,解释你对这一结论的理解。


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中国开放的口岸     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形成的沿海开放格局
(3)读上图,分别说明近代开埠通商与当代对外开放对中国的不同影响。
2020-07-17更新 | 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