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7 题号:131844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跪拜、请安等礼。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势,但在封建时代它成为敬重、臣服的一种礼节,以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尊卑,跪拜主要对尊长,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礼。与此相道应,“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仍然流行。

——摘编自薄海玲《浅谈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化》

材料二   下面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发布的礼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礼仪制度存在的社会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二所述礼制发生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材料一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借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材料二2009年谁最红?小沈阳。“一夜成名是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媒介发达的综合产物。”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迟毓凯这样认为。如今,互联网大行其道,一方面,造就了一批敢于追求成功、成名的“弄潮儿”,他们敢想敢秀,反映了社会进步带来的个体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造就了一批能够自发营造社会效应的网民,他们借“造浪”实现自我价值,间接满足心理期待。

材料三春节联欢晚会所展示的节目内容作为一种讯息,反映了社会的文化走向与趋势。2009年春晚造星意识的成熟也反映了现代商业社会品牌战略的重要性,植入式广告提高了春晚的商业价值,而这些都源自媒介自身存在的需求与压力。刘谦和小沈阳的走红,和春晚的商业化运作是分不开的……(春晚)本该是一场风格各异的饕餮盛宴,却成为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的重复节目。在一片唏嘘声中,春晚开始思索新道路。2009年刘谦和小沈阳为春晚增添了一丝时尚气息,展示了平民风采。

材料四当时由于帝制倾覆,共和告成,人们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获得了一次大解放。……大多数人主张剪去辫子,谁要继续留辫子,便为社会舆论所不齿。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求时髦”。

材料五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昧,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全国形成了这样的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据王文泉等主编《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导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2)据材料二、三,指出当今大众传播的媒介有什么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四、五,说明当时的中国人的社会习俗和心态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2014-05-14更新 | 81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阅读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843年至1860年,传教士在广州共出版中文书籍、刊物42种,其中29种为宗教宣传品,占总数的69%。另外13种为天文地理、历史、医学等科学读物,占总数的31%。设在十三行的博济医院,即新豆栏医局,门庭若市,成为传教士扩大西方文化影响的重要场所。1848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合信来到这里,在金利埠创办惠爱医馆,一批先前已经入教、精通医学的人,如梁发、梁臣、卢挺善、周励堂等人供职中。同年,来自美国的传教士也办起学校和医所。1850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哈巴安德在广州开办男子日校,三年后又开女子日校、寄宿学校各一所。这是广州新式教育之始。

材料二 早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西学在中国传播的主要途径。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社会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2021-04-25更新 | 4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摘自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二辛亥年间,不是只有清室的遗老遗少,或者张勋那样的愿意向旧王朝顶礼膜拜的人才继续留辫的。好多人将发辫盘在头顶,或藏在帽子里,还有人干脆一如既往,将辫子自自然然地垂在脑后。清末政坛的风云人物张謇倒是把辫子剪了,可是他却郑重地将剪下的辫子珍藏起来。

——摘自《上海研究资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请求断发的理由。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断发运动出现的原因。

2018-03-22更新 | 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