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 明末清初思想家 > 黄宗羲的思想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7 题号:13254240
本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本思想自出现以来不断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材料二   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思者也。

——朱熹《论语集注》

材料三   至于到了封建末世,当民主主义开始萌动之际,古老的民本主义再度发挥其社会批判功能,并成为生发近代民主主义的生长点。明末清初黄宗羲(1610—1695)的名著《明夷待访录》,便承袭了前辈的民本主义思想,提出国君是“天下之大害”的惊世骇俗命题,向流行于当世的“君为天下主”的传统论调提出挑战。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主张产生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提倡的爱民方式,并分析朱熹主张爱民的根本目的。
(3)据材料三,概况“到了封建末世”民本思想的新发展,并指出这一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知识点】 黄宗羲的思想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

——摘自韩非《五蠹》

材料二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惠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汉初分封同姓王),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战!而亦可谓之法乎?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韩非和黄宗羲的法治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各自观念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非与孟德斯鸠法治思想的主要区别;并分别阐述二者法治思想的影响。

2017-11-08更新 | 6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孟子》

材料二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盖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有所系立。

——《宋史·朱熹传》

材料四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材料二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目的?
(3)引用材料三中原文,朱熹认为治国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立纪纲”的主要途径。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思想的历史价值。
(5)综合上述材料,中国古代的儒学家们对“君权”有何共同认识?
2016-12-13更新 | 12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儒学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内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君巨、父于、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黄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有天理自然之安,无人欲陷溺之危。

——《朱子语类》卷十三第二十二条

材料三万历初,神宗之待张居正,其礼稍优,此于古之师傅未能百一;当时论者骇然居正之受无人臣礼。夫居正之罪,正坐不能以师傅自待,听指使于仆妾,而责之反是,何也?是则耳目浸淫于流俗之所谓巨者以为鹄矣!又岂知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黄宗羲《原巨》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董仲舒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代儒法两家地位的变化趋势。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的核心主张,并说明朱熹思想的文化地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和以前传统儒家思想相比,黄宗羲的政治思想有何发展?

2017-02-24更新 | 18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