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9 题号:134673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深衣是汉族传承时间最久的传统服饰之一,因上衣、下裳相连,“被体深遽”而得名,后来成为儒生的专有服饰。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设计了一种礼服,称为“朱子深衣”,它的每个细节都融入了儒家理念。其上衣为四幅(布),代表一年有四季;下裳为六幅,破为十二,即由十二片布组成,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体现“天人合一”思想;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处矩状以应方,代表做人要规矩;后背处一条中缝从颈根到脚踝垂直而下,代表做人要正直。

——据《朱子家礼》等整理

材料一   1912年,孙中山提出要设计一种既能体现革命精神、又符合中国人自身审美需求并兼具实用功能的新式服装,这就是后来的“中山装”。中山装在继承传统理念的基础上寓意了一些新观念:衣服前脸四个兜,象征礼义廉耻;门襟五粒纽扣,代表“五权(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分立”;左右袖口各三粒纽扣,分别表示“三民主义”和共和理念(自由、平等、博爱)。在孙中山的带领下,民众争相穿着,中山装迅速流行开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山装还逐渐成为了继承孙中山遗志的象征。

——据陈蕴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构建与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子深衣与中山装在服装设计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山装流行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婚恋观的嬗变折射出社会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婚嫁之身,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

——据李竞艳《明代中后期社会文化探析》


材料二 在民国时期人们婚恋观的变革中,一个重要的进步就是,青年人对于婚姻的目的已经由以前完全的传宗接代向追求两情相悦和两性的自然结合转变。

——据刘超《青年婚恋观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


材料三 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成立以来的婚恋观发生三个阶段的变化:
第一阶段:1949~1978 年:以政治出身为主导的择偶标准
第二阶段:1978~20 世纪90 年代初期:以文化资本为导向的择偶标准
第三阶段:20 世纪90 年代中期至今:以经济地位为重心的择偶标准

——据王英侠 徐晓军《择偶标准变迁与阶层间的封闭性》


(1) 指出材料一中婚恋观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婚恋观变革的原因。
(3) 材料三中把1978年作为婚恋观第一、二阶段变化的分水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三阶段婚恋观出现的原因
2015-08-31更新 | 28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动,启动了社会观念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光季年,中外通商而后,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初祗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

——《申报》


材料二 在上海商业化、市场化程度更高的条件下,购用洋货标志身份和财力的附加社会值更高,人们这种观念更为膨胀,因而争相购用,相习成风。而一些既物美且价廉的日用洋货如洋布、火柴、洋油、洋钉等广受人们欢迎。

——李长莉《以上海为例看晚清时期社会生活方式及观念的变迁》


材料三 (时论一)“洋货之价较土货倍之,且数倍之。外观虽五色迷离,用之实易于窳败……谓我堂堂中国,自有朴而耐久之物,足供人之取求,何必忘其本原,转以银钱易此瑰奇之货。”
(时论二)“以其所有易我中国之所无,中国之人喜新厌故,无不趋之如鹜,是不啻以中国之利源,悉听西人之取携,而我亦莫之抗也。”
(时论三)“欲禁民人不用洋货,势所不能,则莫如中国自行筹赀,逐一仿造,庶几将中国之货易中国之钱,富者可便于购求,贫者更开无数谋生之路。按之和约亦所准行。而来华之洋货日稀,即银钱流出日少矣。”

——《申报》


⑴ 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社会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⑵ 根据材料三,指出三则时论对于洋货所持的态度并概括其各自的出发点。
⑶ 根据上述材料,概述材料一现象对近代中国社会观念所产生的影响。
2018-04-03更新 | 5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民国初年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共和政体兴,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时报》(1912年)

材料二: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

——鲁迅《故乡》(1921年)

材料三: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乃枝叶之罪恶,非根本之罪恶。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之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

——《新青年》(1916年)

材料四: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

——N·佩弗《远东》


问题:
(1)材料一反映当时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原因。
(2)①材料二对研究民国初年的社会变革是否具有史料价值?简述理由
②材料二三与材料一有何矛盾之处?
(3)请概括材料四的核心观点。(不得摘抄原文)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认识。
2019-05-02更新 | 8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