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维新变法思想 > 严复与《天演论》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38 题号:1364635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严复(1853年~1921年),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他提倡西学,反对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严复如此比较“中学”与“西学”:“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恃人力。总之,西学‘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

他还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他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已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名学浅说》《穆勒名学)等著作。他的译著在当时影响巨大,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启蒙译著。严复的翻译考究、严谨,每个译称都经深思熟虑,他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严复是如何看待西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的主要贡献。今天我们应该学习严复哪些优秀的品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严复是近代中国系统翻译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第一人,通过翻译《天演论》,将达尔文进化论带到中国,并使之超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范畴而具有了世界观的社会意义,又通过翻译《穆勒名学》(原名《逻辑学体系》)和《名学浅说)》,将逻辑归纳法和演绎法介绍到中国,其中对培根的经验归纳法尤为重视。并将之与陈、朱学派的“道问学”相印证,而猛烈抨击陆、王学派的“心性之说”。严复的翻译,创造性地启用很多几乎死亡的中国古代文字,如天演、公理,适者生存等,从而在西方的新式理论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间建立起一种既紧张又内在的相关性。

材料二严复不仅不曾全盘接受西方理论,并且还试图重新纳入中国的传统资源中去吸纳它们。换句话说,严复从来不曾认为中国的自身资源是必须摒弃的。严复在为《天演论》和《穆勒名学》所做的序文和按语中,曾用《易》理阐西学,人们多半以古代佛经翻译的“格义”说作为解释,似乎这仅仅是一个解释的技术或工具的问题。但学术史家钱基博在1936年的《经学通志》中却不这样看,他把严复作为晚清经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赫然列之于“易学家”之列,而且将《天演论》作为其中的代表作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本杰明·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翻译西方著作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翻译西方著作特点的原因。

2017-12-24更新 | 11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中西文化基因的差异

材料一: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

——习近平

材料二:君主除了战争、军事制度和训练之外,不应该有其他的目标、其他的思想……君主究竟是被人爱戴比被人畏惧好一些呢?还是被人畏惧比被人爱戴好一些呢?最好是两者兼备,如果必须有所取舍,那么,被人畏惧比受人爱戴是安全得多的……君主应当同时效法狐狸与狮子。由于狮子不能够防止自己落入陷阱,而狐狸则不能够抵御豺狼。因此,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当遵守信义反而对自己不利的时候,或者原来使自己作出诺言的理由现在不复存在的时候,一位英明的君主绝不应当遵守信义。

——马基雅弗利《君主论》

材料三:在生物界,这种宇宙过程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生存斗争,即每一个个体和整个环境的竞争,其结果就是选择。也就是说,那些存活下来的生命形态,总体上最适应于某个时期存在的各种条件。因此,就这一点而言,它们是最适者。

——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

材料四:……物竞者,物争自存也,以一物以与物物争,或存或亡,而其效则归于天择。天择者,物争焉而独存。夫既以群为安利,则天演之事,将使能群者存,不群者灭;善群者存,不善群者灭。

——严复《天演论》

材料五:强权利己之见,绝非公理正义所能动摇。

——巴黎和会中国首席代表陆征祥


问题:
(1)列举中国历史上能体现材料一理念的史实。
(2)概括材料二中马基雅弗利的观点。
(3)你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基因的差异?
2019-08-24更新 | 5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仁宗庆历年间,议弛茶盐之禁及减商税。范仲淹以为不可,他认为:“茶盐商税之入,但分减商贾之利耳,行于商贾未甚有害也。今国用未减,岁入不可阙,既不取之于山泽及商贾,须取之于农。与其害农,孰若取之于商贾?今为计莫若先省国用。国用有余,当先宽赋役。然后及商贾。弛禁非所当先也。”其议遂寝。

——摘自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二   严复认为中国古代将农业称为本业,工商业称为末业是正确的。但是,这属于先后次序之分,并非轻重、主次之分,尤其不能重此抑彼。严复认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以商品流通和交通的发展为重要前提。如果交通不便,商品流通不畅,农产品没有销路,农业也不可能发展起来。如果“僻处陋荒,去都会市场远,而道涂险,不便转输,虽有膏腴,亦将久弃”,因此要发展农业生产,“必待水陆路涂既辟”,“以推广交通为不二之要图”。

——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范仲淹的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严复和范仲淹对待商业的不同态度,并分别说明两种思想主张的目的。
2020-08-13更新 | 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