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抗日战争 > 抗日战争的胜利 > 中共七大和抗战胜利的原因、意义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3 题号:137585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1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苏维埃宪法大纲,成立了中央临时政府,建立“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和一切劳苦大众。19403月,中共中央《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指示: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是民族统一战线的、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在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以争取小资产阶级;中间派占三分之一,以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根据地实行“豆选”法,由成年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乡村基层政权。1945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报告中说,中国急需把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的代表人物团结在一起,成立民主的临时的联合政府,动员和统一全中国的抗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中国人民。然后在广泛民主基础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的实践与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民主政治的实践与主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2019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4周年纪念日,我们永远铭记这个光辉的日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清)丘逢甲《春愁》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1931年和1937年为界,日本侵华战争达到了一个高潮。                                                 

     ——《漫话抗日战争》    

材料三  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中共洛川会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四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罗斯福


(1)材料一诗中日本是在哪次战争后,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作者以“春愁”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2)材料二中所说“1931年和1937年”分别指日本发动的哪两次侵华事变?中国哪次会战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1938年抗战正面战场取得最大胜利的战役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国际意义。
2020-05-27更新 | 4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晚清王朝的本意上说,保持“天朝体制”和“上国”地位是宗旨,所以无论面临多大的外界压力,晚清王朝誓死保留了负责朝贡外交事务的理藩院,这种抗争直至1895年朝贡体系完全崩溃为止。在西方的强迫之下,晚清王朝为适应日益复杂的外交交涉而按西方的要求设置了主管洋务的总理衙门,并在上海和天津设置了南北洋大臣,负责一切对外交涉。而自1875年开始,晚清王朝在内外压力下设置的使领制度就更明显地反映出其对近代国际体系中的国际法原则的一种适应。1873年,同治帝在紫光阁以“五鞠躬礼”代替朝贡礼接见了当时列强驻华公使与代表,此举解决了自1793年以来中西方外交体制在觐礼问题上的争议。对晚清王朝而言,这实属无奈之下的变通与适应。

材料二   1919年的巴黎和会之后,中国外交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那就是政府外交与国民外交的互动加强,取消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的意识和行动日益强烈。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欧列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国家在战争中衰落下来,而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实现了统一中国的目标,力量的此消彼长为中国的收回主权运动提供了最有希望的可能。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特别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中国最终废除不平等条约和平等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1942年中国成为《联合国家宣言》四个发起国之一和1943年中国参与开罗会议等事件证明,在中国一个时代正在结束,另一个时代即将开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龙向阳《关于“中国外交近代化”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外交体制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9~1945年中国外交地位变化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2022-04-15更新 | 12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近代以来,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苦苦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 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普遍和平必将随中国的新生接踵而至。一个从来也梦想不到的宏伟场所,将要向闻名世界的社会经济活动而敞开。

——孙中山《1904年给美国人民的一封信》


材料三:真正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上实现"中国梦"人间正道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之日起,就在华夏大地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这场前无古人的伟大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从蹒跚学步的幼年迅速成长起来,经历过一次又一次血与火的考验。从大革命失败的血雨腥风到井冈山的星火燎原,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经过万里长征后在抗日烽火中再起,从奋起反击国民党军的全面内战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正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百年追梦与民族自强》(光明日报2013年)


材料四: 纵观历史,中国大多时候是个以经济为中心的陆权国家。按今天的地缘政治看,中国的崛起特别明显地表现在欧亚大陆,那里远离美国强大的舰队和华盛顿的太平洋周边盟友。美国若要正确把握中国的地缘政治和战略崛起,就有必要更加关注中国在中亚影响力的扩大。其实,中国若能挑战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力量,正是因为巩固了在中亚的地位,觉得侧翼陆上更安全了。

——美媒《中国不经意间成为"中亚帝国"》(2012年10月26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史实说明鸦片战争是一次“灾难性的战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04年以后孙中山是如何实践“中国梦”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革命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了哪些探索?
(4)根据材料四,指出美国认为中国的崛起的观点是什么?你怎样评价这一观点?
2017-03-06更新 | 17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