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维新变法思想 > 严复与《天演论》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26 题号:137619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在中国兴起了一场“科学热”,一些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了西方科技的重要性。
时间“科学热”表现
19世纪末严复在《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说“名、数、质、力四者皆科学也,其公例通理,经纬万端,而西政之善本斯而起“
20世纪初年几乎所有的新式学校把科学列为必修课;创办各类科学杂志,如《亚泉杂质》《科学世界》等,“揭载格致算化农商工艺诸学科”
辛亥革命后组织各种科学团体,如中国天文学会、中国农学会、中华要学会、中华医学会等。其中1914年成立的科学社及其期刊《科学》月刊,曾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过重要贡献。

据材料和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探讨“科学热”的兴起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2016·四川自贡·一模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严复是近代中国系统翻译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第一人,通过翻译《天演论》,将达尔文进化论带到中国,并使之超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范畴而具有了世界观的社会意义,又通过翻译《穆勒名学》(原名《逻辑学体系》)和《名学浅说)》,将逻辑归纳法和演绎法介绍到中国,其中对培根的经验归纳法尤为重视。并将之与陈、朱学派的“道问学”相印证,而猛烈抨击陆、王学派的“心性之说”。严复的翻译,创造性地启用很多几乎死亡的中国古代文字,如天演、公理,适者生存等,从而在西方的新式理论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间建立起一种既紧张又内在的相关性。

材料二严复不仅不曾全盘接受西方理论,并且还试图重新纳入中国的传统资源中去吸纳它们。换句话说,严复从来不曾认为中国的自身资源是必须摒弃的。严复在为《天演论》和《穆勒名学》所做的序文和按语中,曾用《易》理阐西学,人们多半以古代佛经翻译的“格义”说作为解释,似乎这仅仅是一个解释的技术或工具的问题。但学术史家钱基博在1936年的《经学通志》中却不这样看,他把严复作为晚清经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赫然列之于“易学家”之列,而且将《天演论》作为其中的代表作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本杰明·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翻译西方著作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翻译西方著作特点的原因。

2017-12-24更新 | 11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伴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学习西方、寻求变革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溯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余年来,中国承平,水陆战备少弛,适泰西火轮车舟有成,英吉利遂蹈我之瑕,构兵思逞,并联与国,竞互市之利,海上遂以多故。魏子数以其说干当事,不应,退而著是书……然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其长亦差与西人等。……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

——左宗棠为重刻“是书”所作之序

材料二   进化论作为一种科学理论,至迟在80年代已被初步介绍到中国,但其仅仅是众多科学理论之一种,并没有得到中国知识界的特别的重视。到了19世纪末,“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中国民气为之一变”。

——摘编自《民报》第二号《述侯官严氏最近政见》

材料三   世界现代化的过程中,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居于关键、枢纽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古今之变就是制度之变。从旧制度到新制度的变化,也可以反映出文明的承袭与转变。从“制度之变”出发,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会慢慢发生改变,无数种现代思想观念聚合成现代文明。

——摘编自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集人成国,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

——陈独秀《一九一六》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是书”的名称及其在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末“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的原因。《民报》是同盟会的机关报,结合所学列举一份“侯官严氏”为政治力量所创的报刊并简述这类报刊纷纷创办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有人认为托克维尔的这一论断,对于中国近现代的制度变革,也是同样适合的,试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例论述之;②概括材料三陈独秀的主张并指出陈独秀改变国家民族命运的希望所寄。
2021-11-25更新 | 11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沿至道光末年,沉睡之中国,始知己之境地,实在至危至险,而不当复存自恃巩固之心。此事略已唤醒中国于安乐好梦之中,然究未能使之全醒。……尚须庚申圆明园之火,焦及眉毛,俄国之借伊梨,法国之吞东京,始知欧洲人四面逼近其他,势极形危险。盖自庚申一炬,中国始知他图皆清醒,而有所营为,已独沉迷酣睡,无异于旋风四围大作,仅中央咫尺平静。窃以此际,中国忽然醒悟。

——曾经泽《中国先睡后醒论》(1887年)

材料二   甲午一战“而人皆醒矣”,光绪帝也以谕旨中说:“宵旰彷徨,临朝痛哭……此中万分为难情事,及言章奏者所未详,而天下臣民皆应共谅者也。”中国思想世界在东洋和西洋的两面夹击下,开始走上了越来越急促的不归路。不过也应当注意,在普遍向西转追随世界主义的大势背后,又隐藏了相当深的民族主义取向。……中国近代反传统主义者,恰恰是从传统和经典的资源出发的,像康有为、梁启超,像公羊学、大同论等等。……这一年,严复写了《论世变之亟》的名文,题目就表达了这些知识分子对中国处境的紧张和焦虑,同在这一年,他又写下了《原强》,题目同样表达了这些知识分子给中国选择的出路。为了这种绝对优先的目标,中国只能接受西洋现代化的途径。

——葛兆光《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思想史角度概括并评论材料中的“先睡后醒”。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维新思想为例概括并评论材料中的观点。
2020-02-12更新 | 7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