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商业的发展 > 明清的商业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08 题号:1377626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出于防卫家户的心理需求,人们祈盼有专门的神能够驱灾辟邪、保护家宅平安,因此门神成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最流行、最实用的守护神之一。在中国古代,人们相信在门上饰以某种物品可以挡邪祟的侵入,如艾草、桃符、春联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类型的门神形象逐渐诞生,宋代的门神常作武将装扮,贴在门之左右扉,但这对“披甲持钺”的将军并没有姓名。

——摘编自王隽《从凌烟阁功巨像到门神画》等

材料二   在明朝之前的门神都是由神仙充当的,秦琼和尉迟恭都是唐代的将领,在明代登上了门神的舞台。秦琼、尉迟恭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所以更加被人们喜爱。吴承恩在《西游记》第十回中的“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提到了秦琼、尉迟恭担任门神的故事。此外,后世皇帝希望树立以秦琼、尉迟恭为代表的忠君爱国的典范。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以前只能用“鬼神”思想解释的问题逐步发展为可以用科学来解释,门神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渐渐地“失业”了。

——孙畅《中国门神形象的文化流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古代门神形象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当今社会,还有一些地区存在贴门神的现象,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知识点】 明清的商业 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以农村、市镇家庭为基本单位的手工棉纺织逐渐成为上海地区经济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无论东部产棉区,还是西部产粮区,普遍盛行手工棉纺织。有资料表明,明万历年间上海县30万城乡人口中,大约有20万人从事手工棉纺织者及有关的经济活动。据估计,如果以现今上海地区范围为,其棉布年生产量,明后期大致在3000万——3500万匹,清中叶可能达到4500万——5000万匹。明中后叶上海棉布的国内市场已经北至九边、山陕、京师,南到江广、滇路、闽粤,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摘编自张忠民《区域发展与经济支柱产业:以明清上海地区为例》

材料二 光绪初年的《嘉定县志》载,“吾邑土产,以棉布为大宗,纳赋税,供徭役,仰事俯育,胥取给于此。近来货日滞,价日贱,故民日困……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贱,计其所赢,仅得往日之半耳。”嘉定县钱门塘乡的“居民向以花布为生。同光年间,男耕女织,寒署无间。迩来沪上设有纺织等厂,女工被夺,几无抱布入市者。

——摘编自刘华明《近代上海地区农民家庭棉纺织手工业的变迁》

材料三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为适应城市功能转型,上海国有纺织企业进入了长达20多年的大规模调和战略转型。上海纺织集团通过产业结构、企业结构、资本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大规模调整,不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集成优势、锐意创新,全国布局、海外发展,目前已经成长为一家以科技为先导,品牌营销和进出口贸易为支撑,以纺织先进制业和时尚产业为核心,拥有较完整的纺织服产业链、集贸科工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国,跨国企业雏形已经基本形成。作为中国时尚纺织产业的领军者,经过创新转型,上海纺织集团拥有了多个“第一”、“唯一”和“领先”。

——摘编自严伟勇《上海纺织:在转型升级中实现华丽转身》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上海地区家庭棉纺织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上海地区家庭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并说明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海纺织集团取得众多成就的原因及其意义。
2020-06-30更新 | 5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国商帮在沉寂100多年之后再度崛起。今日的浙商、苏商、粤商、闽商等比起传统的商帮更具开拓性、创新性,更具全球的眼光和谋略。抚今追昔,鉴古今而知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山东商帮里面,主要是大官僚、大地主兼大商人。这也决定了山东商人所走的道路及商业资本的流向是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
鸦片战争后,尤其是民国时期,宁波商帮中新一代商业资本家脱颖而出,把商业与金融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宁波商帮以新兴的近代商人群体的姿态跻身于全国著名商帮之列。他们所经营的银楼业、药材业、成衣业、海味业以及保险业,也是名闻遐迩。
——张正明 《中国十大商帮》
(1)据材料一,概括商帮的特点。从明清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货币演变方面分析商帮兴盛的有利条件。
(2)据材料二,指出山东商帮和宁波商帮发展的不同趋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宁波商帮这种发展趋向的原因。
2016-11-27更新 | 27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荣革命以后,英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而同期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因此,英国总财富和人均财富增长很快。虽然贫富差距可能在拉大,但史家形成了一个共识,18世纪上半期下层社会的收入比此前和此后都高。随着17世纪末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和形成,中等阶层的炫耀性消费已经超越了生存需要。甚至社会下层也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奢侈消费中来,奢侈消费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社会现象,成为“没完没了争论的话题”。很多人认为,奢侈消费“无尽地丰富了社会的活力,给乡村和城市生活带来数不清的改善和变化,他们大胆地重新规划下层社会的教育、管理和福利来适应这一社会”。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引发了一场关于奢侈消费的大讨论。随着当时世界市场的形成,这场讨论已不仅仅局限于英国。

——摘编自李新宽《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

材料二   明中期以后,各地消费行为都有所变化,人们的消费观念不再以俭朴、淳厚为尚,转而追求生活的富足华奢。天启《赣州府忘》记载赣州的情况:“乃今凿朴为琱,易俭为侈,服饰器用燕饮之浮谣,转相慕效。而又不分贵贱,不论贤愚,戴方巾,披花绣,蹑朱履,盖装银顶,乐用铜鼓,犯上亡等,法制谓何?”所谓“凿朴为琱,易俭为侈”,已不仅仅是大户富贵之家之所为,而是“不分贵贱,不论贤愚”的社会共同的行为。人们的消费也不仅仅是为了仅供衣食之用,也带有更多的消闲色彩。嘉靖时期的姑苏、云间诸地甚至出现了“产相十而用相百”的超前消费现象。

——摘编自张立新《明清商业、消费观念与商人地位的变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奢侈消费出现的原因,并评述英国的奢侈消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消费观念的新变化及折射出的时代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奢侈消费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2018-06-01更新 | 62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