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88 题号:1384308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2月,苏共召开二十大,揭露斯大林的错误,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意义。它为各国党独立思考,探索本国改革之路,提供了一个历史机会。……这年,中共“以苏为鉴”,提出了走中国自己道路的历史性命题,并进行了许多值得称许的探索。虽然这种探索有很大局限,没有也不可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总体架构,但如果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中国的社会主义或许会有不一样的面目。

——摘编自萧冬连《国步艰难: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材料二   1984年,春天仿佛始终徜徉于中华大地。这年,邓小平首次南下深圳、珠海、厦门,对经济特区建设给予充分肯定……这年,第一代农民工开始进城,……第一支科学考察队登上南极大陆,第一次在奥运会金牌榜上实现零的突破,背负巨大压力的中国女排首获世界大赛三连冠,点燃了全国人民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这年101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天安门广场上走来了国庆35周年的阅兵方的爱国热情,国成立后的第12次国庆阅兵,也是继1959年后25年来第一次盛大的国庆阅兵。

——引自记录片《敢教日月换新天(第十集,春风浩荡)(解说词)》(20216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述1956年中共在经济领域进行“值得称许的探索”的表现,并列出这一年中共在文化事业、科技发展及与民主党派关系方面提出的方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1984年中国在改革开放、祖国统一、对外关系方面作出的重要决策,并用一句话写出邓小平的历史地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84年,邓小平在视察经济特区时指出:“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不久,他正式向党中央提出,“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这些地区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还要开发海南岛。”

材料二国有企业改革大事记(摘录)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国家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等国企改革思路。

1998年,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等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相继组建,并实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摘编自钟祥财《经济史学视域中的国企改革》等

材料三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苏两国重要转型期,如何推进现代化进程是中、苏两党两国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中苏两国改革进程突现出了强烈的现代化取向,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摘自钟鸣《20世纪80年代中苏现代化进程的比较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步骤和格局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我国国企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苏两国社会主义改革不同结局,对此你有何认识。
2020-08-07更新 | 9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马克思主义与各民族的特点相融合,与时俱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1921年列宁说:“目前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   邓小平突破传统的观念和模式,早在1979年11月26日,他在会见美国客人时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1985年10月,邓小平又指出:“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阐述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思想。

——魏礼群《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及重大贡献》

材料四   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恩格斯所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2)据材料二,分析1921年列宁“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这一举措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举措的意义。
(3)据材料三,分析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认识的发展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材料四主要观点的理解。
2018-12-21更新 | 59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2020-10-22更新 | 11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