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选官制度 > 科举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56 题号:1385734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科举与宋元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八股取士,以宋儒注解的四书五经命题,作文要仿古人语气替圣贤立言,采用特定的格式,八股取士并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既要考知识又要考智力和悟性。……考官入院,提调官和监事官立即封锁内外门户,不得擅自出入。嘉靖以后,会试也要搜检。考生所带考具均有规矩,如帽用单毡,鞋用薄底,砚台不得过厚等等,以防夹带。开考后有巡查官负责巡逻监督。考生交卷时由受卷所登记收缴,转送弥封所编号密封,再送誊录所朱笔誊抄,对读所对读朱墨二卷核对无误,将朱卷交同考官分房阅卷。同考再向主考荐卷,均要写出评语。名次确定后在公堂上调入考生原作墨卷对照字号,确定名单发榜。殿试则较为简单,只有一场,收卷后同样弥封编号,交读卷官评定高下,报皇帝钦定名次,送内阁填写皇榜公布。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八股取士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八股取士的影响。
【知识点】 科举制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科举考试中经过会试录取的考生,都要进行复试,由于在御殿中进行,称殿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中主考官逐渐与考中的举子,形成一种私人关系,也在官吏之间形成各种不同派别。宋太相开宝六年,首开殿试先河,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的考生只可以向天子谢恩,成为“天子门生”。殿试科目只有一种,就是策问。策问第一层是选经义中有关治国方略的某一基本论题,让对有策者从经旨上阐述;第二层是让对策者围绕第一层中心论题,联系历代及本朝的相关治国实践展开论述,分析:第三层是提出当今治国中存在的与主论相关的实际问题,让举人讲自己的见解与主张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

材料二:



图1清末殿试宫殿前 图2紫禁城某区域宫殿的考生群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分析科举考试中设置殿试的目的,并概括殿试策问内容的特色。
(2)阅读材料二,指出图1照片中的“殿试宫殿”在图2中的位置(填写代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建筑群的地位并简要说明其文化内涵。
2017-12-15更新 | 33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选拔制的实行,最初还是德才、学识、家世三个标准并重。由于九品中正选拔制在选拔程序、选拔对象、选拔细则等方面缺乏规范化和制度化,加之选拔过程缺少监督,使得官员选拔过程中黑幕重重,腐败滋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实际上到了中后期,家世成了官员选拔唯一标准,实际上又回到了以世卿血缘关系为标准的时代。

——摘编自周新军《我国古代官员选拔标准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为了改进以往各朝的官员选拔方式,隋唐至明清时期,实行了科举考试选拔官吏制度。这一制度的优点是把官员选拔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科举考试成绩来体现德才的标准,具有某种量化的成分,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可以说.科举制度对官员选拔的方向起到了比较好的引导作用,形成了这样一种氛围:要想做官,就只能好好读书。在科举制度下,一些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得以脱颖而出,尤其是在文学领域。但是科举考试并不注重对人的实际执政能力的考核,因而不可能真正做到优选领导人才,但通过考试这种形式来考量候选者的素质和修养,却为后来的官员考任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摘编自周新军《我国古代官员选拔标准的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主要的弊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至明清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并简析这一选官制度。
2021-10-10更新 | 26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材料四   公元前5世纪后期,一个外邦官员访问雅典。一天,他应邀旁听公民大会,为雄辩滔滔的演说而激动,又为无情的陶片放逐而感慨,对此他既好奇又困惑。这时他巧遇一位雅典智者,于是有了如下对话:


(3)外邦官员:请问,你们的制度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雅典智者:回答        

材料五:第3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

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还300盎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十二铜表法》


(4)材料五反映了《十二铜表法》的特点有哪些?为什么说它的编撰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2019-10-02更新 | 10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