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 启蒙运动 > 启蒙运动的扩展、影响与评价 > 启蒙运动的影响与评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0 题号:1395334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随着礼崩乐坏所引起的社会结构与秩序的变动,商周以来的传统观念发生了改变。此时的思想家认为自然现象没有神灵的意旨,人类社会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的,人能够决定自身吉凶祸福。这就区分开了人与天,人得以与天相提并论。在摆脱古代卜筮宗教迷信束缚的同时,他们以周公重德观念为基础,通过鲜明的人文精神来说明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肯定了人的道德作用。可以说,没有春秋时期的文化转型,就不可能有随之而来的诸子竞鸣的百花争艳。

——摘编自黄开国、唐赤蓉《春秋时期思想文化的转型》

材料二   启蒙运动处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提倡社会政治革命,为资产阶级建立政权呼风唤雨是启蒙学者的社会职责。他们站在各自阶层的立场上,对未来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制度、组织结构、统治方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探究。

——摘编自董小燕《近代西欧观念变革与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文化转型的具体表现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8世纪法国主要启蒙思想家(至少两人)对未来国家提出的主要设想并说明这些启蒙思想的历史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东来,引发了中西文化冲撞和交流。中国儒家哲学对当时的欧洲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变成18世纪欧洲的理想国家,儒家学说的理性观成为当时进步思想的来源之一,其影响涉及法国、德国和英国,虽然各国所受的影响不同,但以异端的孔子学说作为他们反对宗教、主张哲学的护身牌,却是一致的。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价值和观念极力推崇,他在创建新的社会制度的斗争中,惊奇地发现了中国这个实例,并将它作为锐利的武器投向旧制度和旧势力。

——摘编自梁真惠《中国儒家学说的译介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

材料二:1792年,英国派出马戛尔尼使团,借为乾隆帝祝寿之名,出使清廷。然而,在觐见乾隆帝礼仪的问题上与清方产生分歧,拒绝按中国传统行跪拜礼。最终双方达成折中意见,改行免冠屈一膝之礼。乾隆帝对英国使团的“妄自骄矜”“无福承受恩典”十分不悦,当觐见完毕英方提出改善贸易条件、增开通商口岸的诸项要求时,概予严词拒绝。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并分析“‘中国’变成18世纪欧洲的理想国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礼仪之争”的原因。你认为17、18世纪英国来华交流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并给予解释。
2018-05-20更新 | 19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异端”和“人文”等思想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往往能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二 ……路德早就指明了这种愚昧暴行的徒劳性质:“异端绝对不能用物质的力量镇压或者压制下去,而只能用上帝的话进行争辩。”

——斯蒂芬·茨威格《异端的权利》

材料三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唯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四 (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


(1)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李贽与路德“异端”的矛头指向。
(2)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
(3)根据材料四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内涵。
2020-09-27更新 | 7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对英国政治制度这样描述:“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强盛、擅长经商、又很开明的国家的首领。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立法之权。”卢梭提出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创立民主共和国;坚持“主权在民”的原则,认为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材料二   伏尔泰一生发表了大量著作,其著作涉及哲学、文学、历史学甚至自然科学等许多领域。他的影响之大,甚至连欧洲很多王公贵族都以能够与他结识为荣。1791年,伏尔泰的骨灰迁葬巴黎先贤祠之日,10万人为他送葬,伫立街头迎送灵柩的人更是多达60万。

材料三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描述道: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两位思想家关于国家政体方面的主张各是什么?在以后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中,这两种主张有何具体实践?请各举一例说明。

(2)材料二描述了伏尔泰的巨大影响,这反映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三法国的启蒙思想则被称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2018-11-06更新 | 2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