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 明末清初思想家 > 黄宗羲的思想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18 题号:13974317
明末清初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时代变幻、秩序崩塌,急需秩序的恢复或者重构,黄宗羲对当时的政治败坏体会深刻,最终走向了对旧有制度的批判与重构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摘编自《明夷待访录》

缘夫天之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夫治天下我曳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摘编自《原君》

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贤王之行摩切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

——摘编自《明夷待访录》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为养士而设也。

——摘编自《学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社会转型”的表现。
(2)根据材料,说明黄宗羲对旧制度做了哪些批判与重构。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儒学乃中国传统文化之主脉,在历史长河中儒学不断地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材料一 董仲舒对策贤良,请表章(彰)六经,罢黜百家,凡非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自兹以往,儒学之尊,迪绝百流。遂乃兴学校,置博士。……二千年来国教之局,乃始定矣。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材料二 理学家面对传统佛道的挑战,选择了担当精神,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语)的学术使命,建构了“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清人全祖望语)的理学思想体系。宋明理学家深沉的忧患意识,孕育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语)的担当精神。……宋明理学强调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

——周建标《宋明理学中的积极精神及意义》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学的积极影响。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三位思想家的主要主张。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认识。
2022-11-15更新 | 11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

汉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为帝师,封阙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

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朝廷所在地及各级地方官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

——《西域忠魂:清末关外三义士之孔才传》

材料二: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程颐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王守仁

“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朱熹

“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程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明其原因。

(2)材料二中黄宗羲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简述这些政治主张对近代思想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2017-12-15更新 | 4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和“礼”的主张。后来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人性论方面,他们的观点是对立的。西汉时期,董仲舒为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时代要求,建立了以“理是万物本源”学说为基础的新儒学体系,逐渐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二: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材料三: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共有2处说法不符合史实,请指出错在哪里并给予改正?
(2)材料二中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什么?法家思想的主要主张?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不得照搬原文)
2018-02-01更新 | 9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